2025 年以来,寒武纪股价一路狂飙,年内涨幅超过 500%,市值一度突破 6000 亿元,超越贵州茅台成为 A 股 “股王”。
这一涨势背后,是市场对 AI 芯片需求的井喷。随着 ChatGPT 掀起全球 AI 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厂纷纷加大对大模型的投入,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据高盛预测,到 2030 年全球 AI 芯片市场规模将突破 1 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50%。
寒武纪作为国产 AI 芯片的领军者,无疑站在了这场浪潮的风口浪尖。但在其股价飙升的背后,真正支撑起这一繁荣的买家群体却鲜为人知。穿透层层信息茧房,我们发现三大隐形玩家正在重塑 AI 芯片江湖格局。

政企市场:地方国资撑起半边天
寒武纪财报显示,2024 年第一大客户贡献了 79.15% 的营收,且该客户为 “地方国资背景的算力基础设施投资主体”。通过梳理历史订单,我们发现:
- 江苏昆山:2021 年以 3.6 亿元采购成为寒武纪第一大客户,主导建设长三角首个智能计算中心。
- 南京科创投:2022 年采购额达 4.67 亿元,支撑南京紫金山实验室 AI 算力底座。
- 中国移动:2023 年联合中标浙东南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涉及 7.53 亿元寒武纪芯片部署。
最新数据显示,寒武纪在政府智算中心、运营商领域市占率已提升至 28%,中标中国移动等政企订单超 50 亿元。这种 “政府主导 + 国企采购” 的模式,既规避了商业客户的波动风险,也为技术验证提供了稳定场景。
互联网巨头:左手扶持右手博弈
尽管字节跳动否认了 4 万片芯片订单传闻,但资本市场对 “字节系” 的想象从未停歇:
- 阿里云:作为早期战略投资者,2024 年 Q1 贡献超 40% 订单,其 AI 推理基础设施 80% 采用寒武纪方案。
- 某头部短视频平台:已将寒武纪芯片用于推荐算法系统,单月算力消耗超 5000 万元。
- 百度 / 腾讯:通过 “自研 + 采购” 双路径构建算力池,2025 年合计采购量达 2.3 万片。
大厂的支持并非毫无保留。以阿里为例,其自研含光芯片已在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对寒武纪形成竞争压力。但在关键时期,大厂的订单输血仍是寒武纪营收增长的重要动力。
中小客户:长尾市场崛起
除了政企和大厂,寒武纪在中小客户群体中也悄然布局:
- AI 初创公司:2024 年,寒武纪与超 100 家 AI 初创企业达成合作,为其提供低成本算力方案,助力其快速迭代产品。
-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的传统企业,正加速引入 AI 技术提升效率。寒武纪凭借定制化解决方案,在这些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
中小客户虽然单笔订单金额不高,但胜在数量众多、需求分散,有望成为寒武纪未来营收增长的新引擎。
谁在 “买爆” 寒武纪?
答案逐渐清晰:是一个由政企、大厂和中小客户组成的多元化群体。他们各自基于不同的需求和战略考量,共同撑起了寒武纪的市场版图。
但这一繁荣背后也隐藏着挑战:大客户依赖、竞争加剧、生态建设仍需时日。对于寒武纪而言,如何平衡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构建更加稳固的商业护城河,将是决定其能否在万亿 AI 芯片市场中持续领跑的关键。
随着 AI 技术的持续演进,这场关于算力的军备竞赛才刚刚开始。而寒武纪,无疑站在了舞台的中央,接受着市场最严苛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