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起点:32岁接盘濒危国营厂,用“三方贸易”解燃眉之急
1974年生于黑龙江北安的牟善波,毕业于天津轻工学院乳制品专业。1996年,他进入淄博得益乳业担任技术岗,两年后跳槽至青岛圣元乳业,从基层业务员一路晋升至总经理,亲历了中国乳业“黄金十年”的爆发。

2000年前后,牟善波敏锐察觉到创业机遇,毅然从圣元离职,并收购了其旗下位于黑龙江北安的一家濒临关停的国营乳品厂(原北安市乳品厂,1956年成立,后被圣元收购)。接手时,工厂已陷入经营困境,牟善波回忆:“当时没想太多,只是想在32岁试试,看能不能做成点事。”
初期挑战重重:
- 资金链紧张:通过“三方贸易合作”利用资金周转时间差勉强维持运营。
- 人力短缺:亲自参与收奶,同时推动设备升级,从人工挤奶逐步实现自动化。
- 行业乱象:2000年代初,部分乳企压低生鲜乳收购价,牟善波选择收编奶贩子,将其转型为专业鲜奶运输商,确保原料品质。
凭借对质量的坚持,他的工厂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中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
二、危机中的转型:押注羊奶粉,海外建厂,打造“低敏”细分市场
2008年后,国产奶粉信任崩塌,行业门槛提高,牟善波做出两大关键决策:
- 自建牧场+海外布局:提高供应链可控性,并在韩国设立生产基地。
- 聚焦小众赛道:推出自有品牌“爱尼可”有机奶粉,并于2016年推出首款羊奶粉,瞄准“乳蛋白过敏”等特殊需求人群。
宜品乳业的核心策略:
- 羊奶粉为主力:婴幼儿配方羊奶粉占总营收超55%,单罐售价350-450元(700-800克)。
- 全产业链布局:涵盖自有牧场、羊乳清粉加工(西班牙工厂为全球最大羊乳清供应商之一)、生产、品牌经销。
- 多品牌矩阵:旗下拥有宜品、欧仕达、蓓康僖等7大品牌,覆盖牛奶粉、羊奶粉、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等。
市场表现:
- 2024年中国羊奶粉市场零售额排名第二,市占率14%;婴幼儿配方羊奶粉市占率17.6%。
- 2025年前6个月营收8.06亿元,净利润0.57亿元;2024全年营收17.62亿元,净利润1.72亿元。
三、渠道与扩张:6万家母婴店撑起销售网络,暂无外部融资
- 经销为主:70%营收来自全国超6.1万家线下门店(其中超7000家为母婴店),30%来自线上直销。
- 股权结构:创始人牟善波持股超57%(直接19.16%+间接控股),无外部机构投资,员工持股平台占股显著。
- 未来目标:牟善波透露,计划两年内营收达30亿元,3-5年冲击50亿元,并加速全球化布局。
四、行业风口:生育补贴政策刺激,母婴赛道IPO热潮涌动
2025年7月,中国出台《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每年可领3600元补贴,预计覆盖2000万家庭。政策利好下,母婴企业迎来上市潮:
- 同行动态:贵州南方乳业(北交所)、百菲乳业(沪主板)相继递表;圣贝拉(高端月子中心)6月登陆港交所,市值近40亿港元。
- 细分赛道:儿童安全座椅(BeBeBus)、特医食品(圣桐特医)、非洲纸尿裤品牌(乐舒适)、母婴电商(海拍客)等纷纷冲刺IPO。
市场前景:
- 中国婴童市场2024年规模达4.2万亿元,2030年或破10万亿元。
- 羊奶粉等高端、细分品类受青睐,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潜力巨大(全球母婴用品市场预计2026年达900亿美元)。
五、矛盾与机遇:生育率下滑VS品质消费升级
尽管中国新生儿数量下降,但新一代父母更愿意为高质量母婴产品买单。宜品乳业的成功,折射出**“小众细分+全产业链+海外布局”**的乳业突围路径。
未来挑战:
- 行业竞争加剧,如何维持羊奶粉的高毛利?
- 全球化扩张中,如何应对不同市场的监管与消费习惯差异?
结语:
从东北国营老厂的“救火队长”到港股IPO的冲刺者,牟善波的创业史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中国乳业从粗放增长到精细化运营的见证。在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宜品乳业能否成为“羊奶粉第一股”?市场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