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动中国味:解码八闽商帮如何用一颗小面包撬动千亿休闲食品帝国

当”爱拼”遇上”会赢”

在中国休闲食品的版图上,福建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坐标。这里没有新疆的瓜田、内蒙古的牧场,却孕育了全国超三分之一的休闲食品龙头企业;这里不产咖啡豆,却让”小面包””酸Q糖””铜锣烧”成为一代人的味觉记忆。从晋江到漳州,从泉州到莆田,一群操着闽南口音的创业者,用”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与”抠细节到极致”的匠心,将一片片薯片、一块块糕点,堆砌成年产值超2000亿元的”舌尖上的福建”。

本文聚焦的八位代表性闽商——蔡金垵、许世辉、陈天奖、吴火炉、柯永开、黄福阳、陈忠实、叶跃辉,既是这个帝国的筑造者,更是中国食品工业转型的活标本。他们的故事里,藏着中国民营企业从”草根作坊”到”全球供应链”的突围密码,更折射出”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升级的时代轨迹。

破局者:从”吃饱”到”吃好”的需求洞察

1. 盼盼蔡金垵:”变性薯片”改写行业标准

1996年,当蔡金垵站在晋江福源食品厂的车间里,盯着传统薯片因高油高脂导致的”褐黄纤维””短保变质”问题皱眉时,没人想到这个初中辍学的农民子弟,会用一场持续数百次的实验颠覆行业。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变性薯片”,通过工艺创新将含油量降低30%、保质期延长至6个月,纤维结构更细腻——这款后来被称作”中国休闲食品里程碑”的产品,不仅让盼盼食品厂当年销售额翻番,更直接推动了国内薯片品类的品质革命。

此后,从”法式小面包”(三个月销量破亿)到FD冻干技术应用的”梅尼耶干蛋糕”,再到成为六届奥运会(含巴黎奥运会)的官方供应商,盼盼的每一次突破都紧扣”健康化””便捷化”的消费趋势。正如蔡金垵所言:”食品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比消费者更早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2. 达利许世辉:”低价策略”背后的多品牌矩阵

当1989年许世辉租下惠安废弃营房创办美利食品厂时,他的启动资金仅有7000元。但这位初中未毕业的创业者,却有着超越时代的商业嗅觉——他发现,彼时市场上散装称斤的零食虽便宜,却因包装简陋难以打开城市市场。于是,达利园蛋黄派横空出世:同样的成本,通过精美包装和”派”的概念溢价,配合”达利园蛋黄派,你带我也带”的洗脑广告,迅速抢占二三线城市家庭消费场景。

更绝的是其”跟随策略”:当韩国好丽友垄断高端派市场时,达利以一半价格推出同类型产品;当可比克薯片瞄准年轻群体,便以”快乐每一刻”的定位抢占校园渠道;甚至在后来的功能饮料赛道,乐虎亦是通过”提神抗疲劳”的精准卖点,从红牛、东鹏的夹缝中突围。如今,达利旗下7大品牌覆盖糕点、饼干、饮料等全品类,年营收超200亿元,堪称”中国版宝洁”。

创新者:从”跟跑”到”领跑”的技术突围

3. 雅客陈天奖:”维生素糖果”开启健康革命

2003年,当陈天奖将维生素C融入糖果时,中国休闲食品市场正被高糖高热量的传统产品主导。雅客V9的横空出世(每颗含9种维生素),不仅创造了单月销量破亿的神话,更重新定义了”糖果”的价值——不再是单纯的甜味剂,而是兼具营养的功能性零食。

这种创新基因贯穿雅客发展始终:中国第一块夹心太妃糖、首个HACCP认证糖果企业(食品安全国际标准)、连续多年研发投入占比超5%……即便在二代接班后,”咸甜融合”的全品类布局仍延续着对市场需求的深度挖掘。正如其长子陈铧生所言:”父亲教会我们的,是把每一颗糖果都当成科技产品来做。”

4. 豪士叶跃辉:”面包界的爱马仕”如何炼成

在郑州与漳州的现代化工厂里,豪士面包的生产线堪称”奢侈”:9道鸡蛋清洗工序、原料”零接触”人工的管道输送系统、配料误差不超过千分之二的精准控制,甚至每款新品都要经过200次以上试吃调整。这种近乎偏执的品质追求,源自叶跃辉早年送面包时的观察——消费者买的不仅是食物,更是”放心”。

2016年推出的乳酸菌口袋小面包,凭借”0添加防腐剂””3天短保””柔软如云朵”的卖点,一年内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23年上线的”鳕鱼肠面包””坚果芝士挞”等新品,更将目标客群锁定Z世代。叶跃辉常说:”豪士的目标不是做中国的面包之王,而是让全球消费者记住’中国面包’四个字。”

深耕者:从”单品”到”生态”的产业链掌控

5. 亲亲吴火炉:”虾条大王”的资本转身

1991年,当吴火炉创办亲亲食品时,中国膨化食品市场尚处萌芽期。他敏锐捕捉到虾条这一细分品类的空白(当时市场上多为鱼皮花生),通过与新加坡技术团队合作,推出口感酥脆、虾味浓郁的亲亲虾条,迅速占领华北市场。更值得称道的是其前瞻性布局:1998年完成股份制改革(晋江民企首家),2004年代工宝洁”品客”薯片(晋江企业首次与国际500强合作),2016年赴港上市后转型风险投资,将20余年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赋能新兴品牌。

如今,亲亲虽已不再聚焦虾条单一品类,但其建立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渠道分销”完整链条,仍是福建休闲食品产业的标杆。

6. 福马柯永开:”休闲点心家族”的品牌哲学

1980年代中期,当柯永开带领家族从罐头厂转型糖果生产时,福马便确立了”休闲点心”的核心定位。1999年年产值突破2亿元(福建食品企业第一),离不开其对品牌调性的精准塑造——邀请余明阳博士制定”新活力休闲主义”战略,通过广告营销将蛋糕、饼干与”年轻””时尚”绑定。尽管近年来声量有所减弱,但福马仍是国内最早建立”休闲食品矩阵”的企业之一,其”闲点家族”概念至今影响着行业品类划分。

启示录:闽商精神与中国制造的升级密码

这八位闽商的故事,本质上是一部”中国民营经济进化史”的微缩胶片:

  • 敢闯敢试的”草根基因”:从卖瓜子的蔡金垵到送面包的叶跃辉,起点皆是底层奋斗,却因对机会的敏锐捕捉实现逆袭;
  • 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无论是盼盼的变性薯片工艺,还是豪士的200次试吃标准,都印证了”细节决定成败”的商业真理;
  • 全产业链的”整合思维”:从原料种植(如亲亲的面粉厂)到终端销售(如达利的下沉渠道),闽商擅长构建垂直生态以降低成本、把控品质;
  • 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从跟随策略(达利)到原创技术(雅客维生素糖果),再到跨界融合(回头客的烘焙+饮料),始终紧跟消费趋势。

据福建省工信厅数据,2023年全省休闲食品规上企业超2000家,年产值突破22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约35%。其中,泉州晋江、漳州龙海、莆田涵江三大集群,更是汇聚了超八成头部企业。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蔡金垵们”用汗水与智慧浇筑的成果——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资本运作理论,却深谙”把产品做好”这一商业本质;他们或许没有留洋背景,却凭借”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在全球食品赛道刻下了鲜明的”福建印记”。

结语:小零食里的大国制造

当巴黎奥运村的运动员咬下盼盼小面包,当县城超市的货架摆满达利园蛋黄派,当年轻人追捧豪士面包的”云朵口感”,这些看似平常的消费场景,实则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从”吃饱”到”吃好”,从”模仿”到”创新”,福建休闲食品产业的崛起,不仅是区域经济的成功样本,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跨越的鲜活案例。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读懂了福建休闲食品,就读懂了中国民营经济的韧性;看懂了八闽商帮的故事,就看懂了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在这片山海之间的食品王国里,更多”从一颗面包出发”的传奇,仍在续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