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贬值浪潮下,民办高校”暴利模式”还能走多远?

学费狂飙:从”精英教育”到”贵族消费”

2025年大学开学季前夕,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全国多地民办高校学费迎来新一轮上涨,部分专业年学费突破4万元大关,艺术类院校甚至高达5万元。这一数字相当于二三线城市普通家庭全年收入,也让高等教育从”改变命运的投资”逐渐异化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数据对比更显尖锐:公办高校学费涨幅温和(年均500-2000元),而民办院校则以万元为单位跳跃式增长。例如,上海中侨学院艺术类专业学费达4.3万元/年,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总费用逼近5万元。尽管公立大学因财政拨款减少(2025年教育部高教预算较上年下降4.7%)被迫调整收费,但民办高校的”天价学费”早已脱离实际培养成本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涨价并非偶然。回溯至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初期,民办院校便承担了分流生源的重任。彼时为解决公立高校基建滞后问题,民间资本通过”高教集团”形式介入办学,形成如今22家港股上市教育集团(覆盖全国24个省份)的产业格局。这些机构凭借市场化运作获取丰厚利润,如中教控股2025财年净利率达30%,宇华教育2024年利润率更高达32%,远超制造业平均水平,甚至媲美奢侈品行业。

商业模式解码:”教育”还是”连锁零售”?

深入剖析民办高校的运营逻辑,会发现其本质更接近于一门**”升级版连锁零售生意”**,核心公式为:扩招×高价-低成本=超额利润

(一)规模化扩张

通过自建分校与兼并收购双轨并行,头部机构快速做大体量。以中教控股为例,2016 – 2024年间融资成本从1500万元激增至4.7亿元,旗下院校数量从3所增至10所。2018年高校并购政策松绑后,资本加速向优质标的聚集,催生出跨省域的”教育王国”。

(二)差异化定价策略

不同于私立中学严苛的选拔机制(中考分数线常达680分以上),民办高校普遍采取”宽进严出”策略——只要达到最低分数线或缴纳足额学费即可入学。这种”现金牛”模式使得招生规模成为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三)成本控制玄机

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产品(教学质量)难以标准化衡量,却能为成本压缩提供操作空间。调查显示,部分院校通过削减教职工薪资(教师年薪仅为同类公办院校的60%)、延迟实验室设备更新等方式维持高毛利。某民办本科院校财报显示,其毛利率长期维持在65% – 70%,远高于普通服务业。

然而,这种”重收益轻投入”的做法正在引发连锁反应。当课堂师生比失衡、实验仪器陈旧、图书馆资源匮乏等问题凸显时,所谓的”高等教育”逐渐沦为文凭批发市场。《上海鳞爪》中对”野鸡大学”的描述竟意外契合现实:”校舍奢华却学风涣散,收费高昂而培养敷衍”。

信任危机爆发:招生寒冬下的生存困境

随着”学历贬值”与”学费通胀”双重压力叠加,民办高校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一)市场供需逆转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1076万,2025年预计增至1222万,增幅超过14%。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优质岗位增速放缓,大量本科生被迫涌入外卖骑手、直播带货等灵活就业领域。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显示,应届本科生平均起薪仅6050元/月,逾半数收入低于6000元,而四年大学总开支普遍超过10万元。

(二)招生缺口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所民办高校出现严重缺额(单个专业缺员超百人),部分院校年度招生计划完成率不足70%。广东、山东、湖南等地民办院校纷纷发布补录通知,个别学校甚至因连续三年未达最低招生标准面临关停风险。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案例表明,曾经炙手可热的教育赛道正加速洗牌。

(三)资本撤离信号

资本市场对民办高教板块的态度转冷,近一年中教控股股价下跌30%,新高教集团跌幅超25%。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行业可持续性的深度忧虑——当”高学费 – 高毛利 – 低投入”的循环难以为继,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注定崩塌。

破局之道:回归教育本质,重构价值链条

面对困局,民办高校亟需从”逐利机器”转型为真正的育人平台。

(一)重塑品牌公信力

建立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公布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就业质量等核心指标,打破信息不对称壁垒。借鉴国际私立高校经验,强化特色学科建设(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以差异化竞争优势赢得市场认可。

(二)优化成本结构

合理分配资源,确保教学投入占比不低于总收入的40%。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共建实训基地,缓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同时,推行小班化教学、导师制辅导等增值服务,提升人均教育资源占有率。

(三)创新盈利模式

开发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项目,拓展收入来源。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定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此外,可尝试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减轻贫困生负担,彰显教育公平理念。

教育的归教育,商业的归商业

高等教育承载着国家未来与家庭希望,绝不应沦为资本逐利的战场。在学历贬值与教育焦虑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必须清醒认识到: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平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才能在变革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权衡”投入产出比”,选择用脚投票时,那些仍沉迷于”暴利幻梦”的办学机构,终将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淘汰出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