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恒隆集团(00010.HK)发布 2025 年中期业绩,数据显示出其在市场环境中的艰难处境。上半年,恒隆总收入同比下降 18% 至 52.02 亿港元,其中物业销售收入同比锐减 87% 至 1.61 亿港元,租赁业务收入下降 3% 至 49.12 亿港元 。曾经以高端奢华著称,作为沪漂梦核象征的恒隆广场,如今辉煌不再,而这背后与上海中产消费观念的转变紧密相关。

恒隆业绩下滑,上海市场受挫
恒隆在上海的两座重要商场,上海恒隆广场和港汇恒隆广场,在 2025 年上半年的表现差异明显。上海恒隆广场尽管出租率仍保持在 98% 的高位,但其租户销售额却下挫 8%,租赁收入为 8.22 亿港元 。港汇恒隆广场则表现相对较好,租金收入实现人民币 5.97 亿元,同比微增 1%,租户销售额同比上升 10%,出租率维持于 99% 。但整体而言,上海市场的高端消费态势已大不如前。
上海恒隆广场一直以来都是高端奢侈品的集聚地,其地址南京西路 1266 号被网友戏称为 “郭氏宇宙中心”,对许多人来说,能在此随意消费是成功的象征。然而,当下却频繁有网友在互联网上展示其稀薄的人流量 。这一变化反映出高端消费市场的疲软,而中产阶层作为高端消费的重要力量,他们消费行为的改变对恒隆广场的业绩影响巨大。
上海中产消费转向,高端商场遇冷
上海中产的消费习惯在近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数据来看,2024 年上海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3.6%,但消费支出增幅仅 1.2%,收入向消费的转化率显著下降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追踪发现,Z 世代消费呈现 “三明治结构”—— 百元以下小额消费占 47%,万元级以上大额消费占 9%,中间档全面塌陷,消费市场从橄榄型异变成哑铃型 。
在这样的消费结构变化下,上海中产在高端消费上变得愈发谨慎。曾经热衷的奢侈品消费如今不再是他们的首选。例如,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明辉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月薪 3 万以上群体普遍存在消费负罪感,他们更热衷于在闲鱼转卖奢侈品而非购买新品,2024 年上海二手奢侈品交易量同比增长 217% 。这种消费心理的变化使得像恒隆广场这样的高端商场面临困境。
中产们的消费半径也发生了转移。过去集中于城市中心 CBD 的高端商场,如今已不再是他们的主要消费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密度和市中心房价升高,人们搬离市中心,再加上户外运动的兴起,中产们更愿意前往城郊。城郊的奥特莱斯成为他们新的消费乐园,2023 年奥莱业态销售额约为 2300 亿元,比 2022 年增长约 9.5%,在所有零售业态中增长比例最高 。同时,机场免税店也受到中产们的青睐,中国中免 2024 年第二季度境内出入境免税门店收入同比增长超过 100% 。相比之下,恒隆广场所在的传统高端商圈热度不断下降。
恒隆的应对策略与未来挑战
面对业绩下滑和市场变化,恒隆也在积极寻求应对之策。7 月,恒隆拟承租百大集团位于杭州核心商圈武林商圈的杭州百货大楼南、北楼物业,租期 20 年,总租金约 33.36 亿元,这将使恒隆在武林商圈的商业体量扩大 40% 。恒隆认为该扩容将增强杭州恒隆广场的可达性和可见度,为公司带来更具持续性的长期回报。
在上海,为配合上海静安的持续城市更新,恒隆展开上海恒隆广场扩建项目,新建一座约 3080 平方米、楼高三层的零售及餐饮中心,预计于 2026 年竣工,试图进一步巩固其在上海市场的领导地位 。然而,恒隆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内地高端零售市场面临宏观经济和消费者习惯转变,以及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尽管恒隆对未来预期谨慎乐观,但中产消费观念的持续转变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其业绩仍未可知。若中产们持续捂紧钱包,减少高端消费,恒隆即使通过扩大商业体量等方式,也难以快速改变当前销售遇冷的局面。
上海中产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恒隆广场这类高端商场的经营面临巨大挑战。恒隆未来如何在消费市场的新趋势下,重新赢回中产消费者的青睐,实现业绩的逆转,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