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7年价格法大修:向恶性价格战亮剑,守护市场公平竞争生态

2025年盛夏,一则重磅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我国《价格法》迎来实施27年来的首次全面修订。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指当前经济领域最棘手的”内卷式”恶性竞争问题。这部诞生于市场经济起步阶段的基础性法律,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正通过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划定行为红线,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价格根基。

价格战困局:从彩电大战到汽车行业的”血色竞争”

回望我国市场经济历程,价格战始终如影随形。上世纪90年代末的彩电价格大战,曾让行业利润率跌至不足1%;2012年电商”双十一”掀起的”零元购”风潮,暴露出平台补贴战的隐患;而近年来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汽车行业的”骨折式”降价。2023年湖北某品牌燃油车直降9万元的促销,引发全国范围内超过40个汽车品牌、近300款车型的跟风降价,部分经销商甚至推出”买一送一”的极端手段。

这种非理性竞争正在制造多米诺骨牌效应:某国产手机品牌为抢占市场份额,连续六个季度亏损扩大;光伏行业在2024年上半年因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雪崩,导致全行业利润同比下滑76%;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企业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通过动态定价模型对老客户实施隐蔽性价格歧视。

修法直击要害:重构价格监管的”四梁八柱”

此次修订草案的突破性在于构建了系统化的治理框架:

  1. 明确低价倾销认定标准:草案首次以立法形式界定”低于成本销售+排挤竞争对手”的双重要件,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执法标准模糊问题。中国社科院韩伟副教授指出,这就像给执法人员配备了”显微镜”,能够精准识别正常促销与恶性竞争的边界。
  2. 算法价格行为规制:针对”算法共谋””动态定价陷阱”等新型违法行为,草案新增”禁止利用技术手段实施不正当价格行为”条款。这意味着,那些通过AI算法实时调整价格、制造价格歧视的”数字围栏”策略将纳入监管视野。
  3. 协同监管机制创新:草案特别强调与《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衔接,形成”成本-竞争-消费者权益”三维保护体系。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举例说明,未来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补贴政策合规性审查,将同时考量价格法的市场秩序维护功能和产业政策的扶持目标。

制度创新背后的深层逻辑

修订草案的字里行间,折射出监管哲学的重大转变:

  •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新增的”价格异常波动预警机制”要求政府部门建立行业成本监测数据库,如同给市场经济装上”CT机”,能够提前发现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等风险信号。
  • 从单一处罚到系统治理:草案创设的”信用惩戒+行业禁入”组合拳,对屡次实施恶性价格竞争的企业,在招投标、融资信贷等领域实施联合约束。某汽车经销商集团负责人表示:”这相当于给企业建立了价格信用档案,倒逼我们回归产品创新本源。”

在数字经济领域,草案特别针对”社区团购低价倾销””直播带货虚假标价”等新型问题,要求平台企业履行”价格信息真实性审查义务”。这意味着,那些依靠补贴烧钱换取流量的商业模式,将面临更严格的法律审视。

修法深远影响:重塑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对于市场主体而言,修订后的价格法既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某家电龙头企业法务总监坦言:”过去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参与价格混战,现在有了明确的法律边界,反而敢于加大研发投入。”数据显示,在2024年家电行业价格战趋缓的背景下,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

对消费者来说,法律修订带来的不仅是短期价格稳定,更是长期的消费环境优化。当算法杀熟、大数据歧视等隐形剥削行为被纳入监管,当恶意倾销导致的偷工减料现象得到遏制,老百姓将获得更透明、更公平的消费体验。

站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节点,这部法律修订案犹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永远来自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而非饮鸩止渴的价格搏杀。正如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所言:”我们要建设的统一大市场,既要有活跃的交易,更要有健康的生态。”当价格法为市场竞争划定法治轨道,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航船必将行稳致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