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暑假,本该是教师们休养生息、调整身心的黄金时段,却仍有不少老师在朋友圈吐槽:”放假比上班还累””暑假成了‘加班季’””不是在培训,就是在值班的路上”。教师的法定假期,为何屡屡被各种任务切割得支离破碎?当”休息权”成为一种奢侈,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教育的边界与教师的权益?

暑假异化:从”休息期”到”加班季”
暑假本是教师法定的休息时间,但现实中,许多教师的假期却被各种事务填满:
- 培训、学习、填表——业务培训、政治学习、各类行政表格填写、数据统计,名目繁多,甚至有的培训流于形式,教师被迫”充电”却收获寥寥。
- 值班、巡逻、防溺水——学校安排教师假期值班,但校园安防已智能化,保安足以应对;更让教师无奈的是,防溺水宣传、巡河巡逻等本属于家长的责任,却层层转嫁给教师,甚至要求拍照打卡、巡河签到。
- 家访、托管、行政任务——有的地方将暑假家访变成硬性指标,教师走街串巷拍照上传;本应自愿的暑期托管服务,在某些学校异化为变相强制加班。
一位老师苦笑:”暑假还没开始,我的日程表就已经排满了。”
谁在侵占教师的暑假?
教师的暑假为何越来越”假”?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1. 责任边界模糊:教育成了”无限责任”
防溺水、安全教育等本应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但现实中,学校和教师却被推上第一线。家长放暑假不管孩子,却要求教师”包办”安全责任,甚至有的地方要求教师每天巡河、发防溺水通知,教师成了”全能保姆”。
2. 形式主义泛滥:低效任务消耗教师精力
有的学校仍要求教师暑假值班,但校园早已智能化,保安足以应对突发情况;有的培训内容陈旧,教师被迫”打卡”却学不到新东西;有的行政表格填报繁琐,数据重复收集,纯粹为了”留痕”。
3. 管理僵化:领导刷存在感,教师被迫”陪跑”
一些学校管理层习惯在假期安排会议、培训、学习,甚至要求教师提交各种无关痛痒的材料,以此显示”工作积极”。这种”刷存在感”的管理方式,让教师的暑假变得支离破碎。
教师的暑假,到底有多重要?
教师的暑假,绝不是简单的”带薪休假”,而是教育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缓冲期”。
1. 身心调整:教师不是”永动机”
教师平日工作强度大,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精神长期紧绷。暑假是难得的调整期,让他们恢复精力,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学期。
2. 专业成长:自主学习比强制培训更有效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自主的,而非被迫的。教师可以利用暑假阅读、进修、研究教学,而不是被安排低效的培训。
3. 家庭与生活:教师也是普通人
教师也有父母需要陪伴,有孩子需要照顾,有自己热爱的事物(如旅行、读书、运动)。剥夺他们的暑假,等于剥夺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权利。
还教师一个完整的暑假,该怎么做?
1. 明确责任边界:教育不是”无限责任”
防溺水、学生安全等,家长才是第一责任人。学校可以提醒,但不应强制教师承担本不属于他们的任务。
2. 减少形式主义:让暑假回归本质
减少低效培训、无效填表、不必要的值班,让教师真正拥有自主休息和成长的时间。
3. 尊重教师权益:管理应更人性化
学校管理应更科学,避免”刷存在感”式的行政任务,让教师在暑假真正得到放松。
教师的假期,关乎教育的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自由时间是教育质量的根基。”如果教师连基本的休息权都无法保障,又如何期待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
还教师一个完整的暑假,不仅是尊重他们的权益,更是对教育规律的敬畏。 当教师能真正享受假期,他们才能以更健康、更积极的状态回归课堂,最终受益的,是每一个孩子。
少一些负担,多一份关怀——让教师的暑假,真正属于教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