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收入断崖下跌,行业”内卷”白热化
2025年的夏天,对于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和快递员这些”铁人三项”从业者而言,格外难熬。

- 货车司机:《2025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揭开残酷现实——36
55岁的中年群体占比高达84.38%,本应是经验丰富、收入稳定的”黄金年龄层”,却普遍被困在50008000元的月收入区间。个体经营司机收入锐减近八成,受雇驾驶员收入腰斩,与入行前”月入过万”的想象形成巨大落差。更严峻的是,2024年至今收入持续下滑的趋势未见扭转,下半年回升希望渺茫。 - 网约车司机:全国多地发布预警,太原数据显示超75%的司机每日工作超8小时却流水不足200元(相当于每小时不足25元,扣除成本后所剩无几),一线城市司机同样陷入”跑得越久越亏”的困境。
- 外卖与快递员:单价持续走低,”一单赚不到两块钱””超时扣款比收入还高”成为常态,部分外卖员因收入压力对用户正常投诉产生抵触情绪,矛盾频发。
这些曾经被视作”灵活就业””高薪蓝领”的代表行业,如今却成了”低门槛、高强度、低收入”的代名词,从业者的焦虑与迷茫弥漫整个行业。

根源:供需失衡下的”囚徒困境”
为什么收入会持续下降?核心答案只有一个——运力过剩,供需关系彻底逆转。
过去,当货车司机稀缺、网约车牌照严格管控、外卖配送网络未普及时,”供小于求”的市场让从业者掌握定价权:货主为抢车愿意加价,乘客为打车愿意溢价,商家为配送愿意补贴。但如今,这种红利已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内卷战争”。
1. 准入门槛断崖式降低,从业者呈指数级增长
- 购车与学习成本归零:国产商用车价格从几十万降至几万,乘用车甚至出现”零首付””低利率分期”;货车司机培训周期仅需数月(C照即可),网约车司机考证流程简化,外卖员”会骑电动车就能上岗”。
- 货源与订单触手可及:货运平台(货拉拉、运满满)实时推送订单,网约车APP自动派单,外卖系统智能分配任务——曾经依赖人脉或经验的”信息差壁垒”被彻底打破,任何人都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从业者”。
2. 市场认知的”幸存者偏差”误导入局者
“我表哥跑货运月入两万””隔壁老王开网约车买了房”……这些碎片化的成功案例被广泛传播,却掩盖了行业周期的本质:早期从业者确实享受过”运力紧张”的红利,但当大量后来者涌入后,市场必然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3. 用户需求的增长追不上供给的膨胀
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货运需求(如工厂订单减少)、客运需求(如短途出行减少)、外卖需求(如居家做饭增多)均未出现爆发式增长,而供给端却因低门槛持续涌入新从业者——蛋糕没变大,分蛋糕的人却多了几倍。
挣扎:谁愿意主动退出?
面对收入下滑,从业者并非没有尝试破局,但现实却充满无奈:
- 司机们的”自我消耗战”:有人延长工作时间(从”跑一趟”变成”连轴转”),有人降低报价(甚至接受”亏本跑量”),有人贷款换新车(期望通过”装备升级”抢订单),最终陷入”越努力越亏本”的恶性循环。
- 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货运平台通过”抢单奖励”刺激竞争,网约车APP根据距离动态调价(高峰期溢价但平峰期暴跌),外卖系统优先派单给”评分高、接单快”的骑手——算法的本质是”榨取每一滴效率”,而非保障从业者利益。
- 无人接盘的”囚徒困境”:5000~8000元的收入在蓝领群体中仍算中等偏上,但没有人愿意主动退出:”我走了,别人就多赚一份钱””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市场会回暖”。这种集体非理性的博弈,只会让竞争进一步白热化。
未来:机器换人下的职业终局
更残酷的真相是:这场内卷并非短期波动,而是长期趋势的必然结果。随着技术进步,所有依赖”简单重复劳动”的运输与配送岗位,正加速被机器取代:
- 货运领域:港口已普及无人运输车,跨省物流出现”头车有人领航+多辆无人卡车编队”模式;L4级自动驾驶卡车已在部分高速路段试运营,成本仅为人工司机的1/3。
- 客运领域:无人驾驶出租车(如百度Apollo、小马智行)在多个城市落地,夜间订单占比超40%;网约车平台测算显示,无人车每公里成本可降至0.8元(人工司机约2.5元)。
- 配送领域:无人快递车已覆盖高校、园区等封闭场景,外卖机器人(如美团”魔袋”、饿了么”万小饿”)在一线城市试点,单次配送成本降低60%。
这些技术的核心优势只有一点:没有工资、不用休息、不会抱怨。当企业发现”用机器替代人”能节省30%~70%的成本时,淘汰人力将成为不可逆的选择。
突围:转型与适应是唯一出路
对于从业者而言,与其纠结”市场何时回暖”,不如主动思考”如何应对未来”。
1. 年轻从业者:提前布局技能转型
- 横向拓展能力:货车司机可学习物流管理(如仓储调度、供应链优化),网约车司机可考取代驾资格或转型汽车维修,外卖员可积累本地商户资源(如尝试社区团购创业)。
- 纵向深耕技术:关注新能源车维修(如充电桩安装、电池检测)、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操作(如无人车监控员)等新兴岗位,这些领域短期内仍需要人工参与。
2. 中年从业者:稳住基本盘,规划退休路径
- 对于年龄偏大(45岁以上)的司机或骑手,需理性评估身体条件与收入预期——高强度工作可能难以为继,可通过”兼职+社保补充”(如灵活就业养老保险)过渡,等待退休。
- 部分地区已推出”职业司机技能培训补贴”,可申请学习电商运营、社区服务管理等转型技能。
3. 行业层面:推动政策与技术平衡
- 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平台算法的监管(如限制超低价订单、保障基础配送费),避免恶性竞争;
- 鼓励企业探索”人机协同”模式(如无人车负责长途干线运输,司机负责末端配送),逐步过渡而非一刀切淘汰;
- 完善职业伤害保障(如外卖员工伤保险、网约车司机医疗互助),为转型期从业者兜底。
结语:时代的车轮从不等人
从”万元户”到”保底五千”,从”香饽饽职业”到”高危内卷赛道”,司机与外卖员的困境折射出所有简单重复劳动岗位的共同宿命——当技术进步与市场供需失衡叠加,个体的努力终将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但个体并非完全无能为力:要么提前跳下”内卷战车”,通过技能转型寻找新机会;要么在机器取代人类之前,尽可能积累资本与经验,为未来的生活铺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依赖”低门槛高收入”幻想的时代已经结束,适应变化、主动进化,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