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冬病夏治三伏贴” 这一与中医相关的生活习俗愈发深入人心,需求日益旺盛。申城多家中医医院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三伏贴贴敷的人次持续上升,小小的三伏贴,承载着古老中医智慧,也反映出当代人的养生热情。然而,中医专家特别提醒,三伏天虽是冬病夏治、科学养生的黄金时机,但像 “冬病夏治三伏贴” 这类养生方式,不少市民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

想趁热打 “贴”,火热更难耐
年过半百的李先生长期被咽痛、咳痰问题困扰,每到季节交替、气温变化时,症状就会加剧。近期天气炎热,他频繁出入空调房,症状再度加重。听闻冬病夏治对反复发作的呼吸道症状疗效显著,李先生便在网上自行购买了 “冬病夏治穴位贴”,依照说明贴在相应穴位上。没想到,几天后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咽痛反而愈发严重,而且各个贴敷部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红疹、破损以及水疱。李先生惊慌不已,赶忙前往上海岳阳医院就诊。
岳阳医院呼吸内科盛家刚主治医师介绍,三伏贴是借助夏季气温高、自然界阳气充沛、人体体表毛孔张开的有利条件,通过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从而激发全身经气,提升人体阳气,增强防病治病能力,改善一些冬季反复发病、以寒性病邪为主的疾病。
“三伏贴并非‘万能药’,如果未经专业中医辨证和指导就盲目自行使用,可能会让本身热象体质的患者体内火热之邪更加猖獗,进而引发各类热性病症,比如面部痤疮、口舌生疮、便秘等;另外,敷贴药物使用不当,还可能对局部皮肤产生刺激或引发过敏反应,造成皮肤水疱及各种皮损皮疹。” 盛家刚强调。他建议市民若有三伏贴需求,应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先由中医医师进行辨证评估,排查相关禁忌症,确定是否适宜,再由专业医师操作,这样才能保证选穴精准、步骤规范,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敷贴时间既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一般来说,根据实际情况,2 至 6 小时即可。要是皮肤已经起泡甚至出水,那就表明皮肤有破损,不能再继续敷贴了。” 盛家刚提醒道。

晒背补阳气,选对好时机
李阿姨长期周身怕冷、体虚乏力。听邻居说夏天晒背能去除寒气、温阳补虚,于是她选了自认为一天中阳气最盛且气温最高的午后时段,在自家阳台进行 “晒背治疗”。为防止 “风邪入里”,李阿姨特意关闭了门窗、风扇和空调,没过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为了 “提高疗效”,李阿姨咬牙坚持,可没过多久就出现了心慌、手抖、无力瘫软的虚脱症状,幸亏老伴发现及时送往医院,才没酿成大祸。
“李阿姨几乎踩中了晒背的所有‘坑’。” 岳阳医院呼吸内科王振伟主任医师指出,近年来晒背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养生方式,其理论依据同样源自中医传统的 “春夏养阳” 理念,因此也被称作 “天灸”。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督脉位于背部正中,被称为 “阳脉之海”,主宰一身阳气。晒背能够温煦督脉,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晒背对提升免疫力、缓解慢性疼痛、改善睡眠等大有益处。
不过,盲目错误地晒背可能带来一系列危害,最容易出现的就是中暑与热射病。在高温、密闭环境下晒背,或者体质虚弱者长时间暴晒,都可能致使体温调节失衡,体内热量大量积聚,同时大量出汗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引发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而且阳光直射使体表血管扩张,还可能导致人体血压变化,甚至引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那么,如何科学晒背呢?王振伟指出,首先要对自身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评估;晒背要选对时间和频率,早上或傍晚阳光不强烈、气温不极端的时候最佳;首次晒背不要超过 10 分钟,之后逐渐延长至 20 至 30 分钟,每周进行 3 次。环境要选择通风、阴凉的户外或者室内阳台,避免处于密闭高温环境;还要做好适当防护,涂抹防晒霜,穿薄棉质背心以减少直接暴晒。

“晒背后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摄护理,要立即补充水分,避免马上洗澡或吹空调,涂抹保湿乳来缓解皮肤干燥。” 专家提醒,市民晒背时也要注意文明。
饮用酸梅汤,方法需得当
这几年,中药茶饮在全网火爆,尤其是夏季的酸梅汤,格外 “出圈”。在长三角某市,酸梅汤甚至升级到了 2.0 版 —— 与荷叶茶搭配,据说还有减脂功效。20 岁出头的小王特别爱喝冰镇饮料,到了炎热夏天更是如此。朋友组织 “养生局” 后,他便从喝碳酸饮料改为喝酸梅汤,一天能喝四五瓶。连续喝了几天后,小王出现了胃脘冷痛、胃中返酸的症状,自测血糖也很高。这可把他吓坏了,赶紧到医院就诊。

盛家刚表示,酸梅汤确实有诸多益处 —— 中医认为酸梅汤性微寒,味酸甘,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平降肝火、开胃消食、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等多种功效。“组成酸梅汤的药味中,山楂含有的有机酸和脂肪酶能加速脂肪分解;陈皮理气健脾,可减轻腹胀。酸梅汤中的酸味成分(比如柠檬酸)能刺激唾液分泌,缓解口干舌燥,特别适合夏季解暑。” 他解释道。
然而,不当饮用酸梅汤也会带来不少危害。酸梅汤中的有机酸会刺激胃酸分泌,过量饮用可能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腹胀、胃痛、反酸、烧心等症状,尤其是本身胃酸分泌过多、患有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的患者,或者脾胃虚弱的人,更容易感到不适。此外,部分市售酸梅汤常常添加大量冰糖或蜂蜜,糖分含量很高,饮用后会使血糖快速上升,糖尿病患者要谨慎饮用。
盛家刚提到,夏季是饮用酸梅汤的最佳季节,春秋季气候干燥时可少量饮用,冬季则要慎重饮用,因为酸梅汤性微寒,可能会加重体寒。“特殊人群也要留意酸梅汤可能带来的相关风险,比如对孕妇来说,山楂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对儿童而言,其中所含糖分存在龋齿隐患。” 他提醒道。
总之,在这个养生热潮涌动的夏天,无论是尝试三伏贴、晒背,还是饮用酸梅汤,都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结合自身身体状况,遵循科学的方法和专业人士的建议,让养生真正为健康加分,而不是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