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复活”背后的资本迷局:宝能接盘能否实现“负负得正”?

一、威马“复活”计划:从破产边缘到百万销量野心

已停摆近两年的威马汽车近期突然宣布复工复产,其背后推手是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翔飞”)。根据《新威马汽车致供应商白皮书》,威马计划分三个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

  1. 复兴阶段(2025-2026):2025年9月复产EX5和E.5车型,目标年产销1万-2万辆,同时布局泰国KD工厂开拓东南亚市场,2026年目标产量10万辆。
  2. 发展阶段(2027-2028):年销量提升至25万-40万辆,推出高阶辅助驾驶车型,启动IPO筹备。
  3. 跨越阶段(2029-2030):挑战年产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

然而,这一计划被广泛质疑为“空头支票”。威马当前负债超260亿元,有效债权148亿元,且技术、品牌、售后体系均已落后头部车企。

二、谁是“金主”?宝能系的隐秘操盘

威马的重生主导者是深圳翔飞,其法人黄晶同时控制昆山宝能汽车,股东与宝能集团关联密切。尽管宝能自身深陷债务危机(被执行金额超120亿元,姚振华个人被执行近500亿元),但其仍通过翔飞注资威马,并计划投入超100亿元。

宝能的动机可能包括

  • 获取生产资质:威马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宝能可通过收购弥补自身资质不足。
  • 利用剩余价值:威马的工厂(温州基地)、供应链及海外布局(如泰国KD工厂)仍有利用空间。
  • 资本运作:通过威马IPO计划套现,或借助地方政府补贴缓解资金压力。

三、谁会为“新威马”买单?三大潜在市场与风险

威马计划通过以下渠道打开市场:

  1. 老客户置换:推出以旧换新政策,但威马此前因售后崩溃导致口碑崩塌,车主信任度极低。
  2. 网约车与政府采购:瞄准B端市场,但需与比亚迪、广汽等成熟品牌竞争。
  3. 海外市场:布局东南亚及中东,但当地市场容量有限,且需面对比亚迪、长城等中国品牌的挤压。

核心挑战

  • 资金缺口:复产需数十亿元,技术追赶需超百亿,而宝能自身资金链紧张。
  • 品牌信任危机:威马曾被嘲“孤儿车”,重建品牌需长期投入。
  • 市场竞争白热化:比亚迪年销超400万辆,华为、小米等跨界巨头入场,尾部新势力生存空间狭窄。

四、行业视角:尾部新势力的“复活”困局

威马的案例折射出新能源行业的残酷淘汰赛:

  • 规模门槛:年销10万辆是盈亏平衡线,威马2026年目标仅10万辆,远低于头部车企。
  • 技术代差:威马在自动驾驶、800V高压平台等领域已落后华为、小鹏等对手。
  • 资本依赖:蔚来现金储备超500亿元,威马仅靠百亿注资难言可持续。

五、结论:一场豪赌与未知结局

威马的“复活”更像资本与政策的合力实验。宝能试图通过“负负得正”盘活资产,但双方债务叠加、市场环境恶化,成功概率渺茫。若无法在2025-2026年实现阶段性目标(如2万辆产销),威马恐将二次暴雷,最终沦为资本泡沫的余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