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高管回应外卖大战:被动卷入补贴漩涡,呼吁行业回归理性竞争

在2025年夏季的中国互联网行业,一场史无前例的外卖补贴大战正席卷全国,美团、淘宝闪购和京东等核心平台纷纷加入战局。这场被消费者戏称为”红黄蓝打架,喝也喝不完”的商战,不仅重塑了即时零售市场的格局,更引发了行业对竞争本质的深刻反思。本文将全面剖析美团高管对外卖大战的回应,深入解读补贴战的成因与影响,探讨美团”被动卷入”背后的战略考量,并展望外卖行业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外卖大战的背景与规模:800亿补贴下的行业震荡

2025年4月以来,中国外卖市场风云突变,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相继宣布大规模补贴计划,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外卖争夺战。据公开数据显示,京东先后两次宣布在外卖领域投入”百亿补贴”;阿里系更是来势汹汹,旗下饿了么推出”饿补超百亿”活动,淘宝闪购则投入五百亿元补贴,短短时间内,外卖市场面临800亿元的超大规模补贴冲击。这场补贴战的激烈程度堪称中国互联网行业之最,单月美团、京东、阿里等平台可能最多要消耗掉25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资金。

市场反应立竿见影。在巨额补贴刺激下,全国即时零售市场的订单总量从年初的日均1亿单,疯长至7月12日的2.5亿单,创造了行业新纪录。各平台的订单数据频频刷新历史峰值:淘宝联合饿了么宣布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单,其中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美团则在7月5日和7月12日分别实现了1.2亿、1.5亿的即时零售订单量,连续两次突破历史峰值。这场”红黄蓝”(分别代表美团、京东、饿了么)之间的混战,让消费者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低价优惠,但也引发了行业对可持续性发展的深切忧虑。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外卖大战的参与方各自带着不同的战略意图入局。京东作为外卖领域的后来者,采取”以补贴换流量“的策略,试图通过激进的价格攻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阿里系则依托淘宝闪购与饿了么的协同,推行”破除’内卷’式竞争”的口号,旨在做大市场容量;而美团作为市场领导者,则坚持”以时效守江山”的防御策略,在被迫应战的同时,努力维持服务品质与配送效率的优势。这种战略差异使得市场竞争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态势,也为行业未来的格局演变埋下了伏笔。

美团高管的公开回应:被动防御与理性呼吁

面对如火如荼的外卖补贴大战,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于7月16日晚间首次公开回应了公司的立场与态度。”我们不想卷,我觉得这样卷没意义。”这句直白的开场白,清晰地传达了美团对当前竞争态势的无奈与抗拒。王莆中强调了两大核心观点:一是美团始终反对行业内卷,但在竞争对手的非理性冲击下,被迫参与补贴战以求生存;二是当前外卖大战产生了大量市场泡沫,亟需社会各界共同反思,引导行业回归理性竞争。

美团高管的回应揭示了行业领导者面临的囚徒困境。王莆中坦言:”别人用非理性的方式冲击你,你被迫反击。如果在主营业务上我们不参与的话,连转AI的机会也没有了。”这番话暗示了美团参与补贴战的被动性与防御性——如果不跟进竞争对手的补贴策略,可能面临市场份额的快速流失,进而影响公司整体战略转型的空间与资源。值得注意的是,美团在回应中展示了强大的运营自信,王莆中表示:”以我们的体系能力,如果用对方的方式做补贴,我们想做多少单就可以做多少单,我们做了1.5亿,要做到1.6亿、2亿都可以,但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做。”这种表态既是对自身实力的展示,也是对过度依赖补贴增长模式的质疑。

美团CEO王兴在此前的财报电话会中也曾明确表态,认为中国外卖行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低质低价的”内卷式”竞争长期来看不可持续。王兴强调,虽然市场竞争有助于促进行业发展,尤其能够推动以闪购为代表的即时零售加速成长,但行业竞争最终需要回到商业的本质,即通过服务好消费者、商家和骑手等各方利益相关者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团高管的这些表态,反映了公司对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期思考,也揭示了当前外卖大战背后的深层次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美团在回应中还披露了外卖业务的利润率真相,王莆中透露去年美团外卖的运营利润率在4%左右,波动很小,并强调”这个行业的盈利就是很薄的”。他对比指出,美国DoorDash收取商家16%-18%的佣金且用户还需支付配送费和小费,也仅能实现微薄盈利,以此说明外卖商业模式天然的利薄特性。这些数据披露不仅回应了外界对美团盈利能力的猜测,也为理解当前补贴战的非理性提供了量化依据。

补贴大战的行业影响:虚假繁荣与多方受损

在外卖补贴大战创造的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着诸多结构性问题和负面影响。美团高管王莆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2.5亿的日订单量中”绝大部分是泡沫”。他以历史案例为证:2018年美团与滴滴在无锡的外卖补贴战中,当地日订单量短期内暴涨三倍,但一年后与未发生补贴战的苏州、常州对比,发现并无额外增长。同样的现象正在当下重演,王莆中透露,在各大平台集中补贴的宿迁,即时零售订单量两个月内增长了4倍,但这种增长伴随着严重的价格扭曲——堂食面条售价18元,而外卖同款仅需6元,这种不可持续的价格体系难以带来真正有价值的市场增量。

对餐饮商家而言,外卖大战是一把双刃剑。北京南城香餐饮有限公司创始人汪国玉表示,虽然补贴战使餐饮商家整体线上渗透率明显提高,但客单价下滑、利润率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体而言,商家面临三重压力:一是价格倒挂,外卖价格低于堂食导致品牌定位混乱;二是利润挤压,在平台补贴政策下,商家实际收入大幅缩水;三是运营紊乱,订单量剧烈波动对员工体力和门店管理造成巨大挑战。厦门一家茶饮店因”0元券”引发爆单,但30%的废单率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严重影响了正常运营秩序。这些现象表明,短期补贴带来的订单激增往往以破坏商业基本规律为代价。

消费者层面,虽然表面上享受到了极大优惠(如2.5元购买原价21.5元的早餐套餐、1分钱买到一包纸巾等),但这种”薅羊毛”体验背后也潜藏风险。行业分析师警告,过度压榨供应链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异常低价下的品控难有保障。此外,消费者短期内大量囤积商品(如一个周末点好未来一周的餐食)的行为,既不符合餐饮消费规律,也可能造成食物浪费和体验下降。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采取”标高价发大券”的套路,表面优惠实则未降价,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和市场透明度。

从行业生态角度看,外卖大战还冲击了平台近年来推动的可持续发展举措。美团长期以来在产业上下游推动”反内卷”措施,如试点骑手养老保险补贴、取消超时扣款、落实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为商户提供助力金等。王莆中担忧地表示:”现在因为这种激烈的竞争,大家在这个方向的注意力会下降。”这种对行业长期建设投入的削弱,可能比短期的利润损失影响更为深远,也折射出当前竞争模式与行业健康发展方向之间的背离。

美团的战略应对:防御性补贴与长期健康增长

面对来势汹汹的补贴大战,美团采取了看似矛盾实则精妙的双轨策略:一方面在短期内不得不参与补贴竞争以捍卫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则持续呼吁行业回归理性,倡导以服务和品质为核心的长期健康发展模式。这种两手策略反映了美团作为市场领导者在短期压力与长期愿景之间的平衡考量。

在防御性补贴方面,美团展示了其精细化运营的优势。与竞争对手的”大水漫灌”式补贴不同,美团更注重补贴的精准投放ROI优化。据内部资料显示,美团的补贴策略主要围绕收入增益与补贴支出的平衡展开,通过两种思路进行优化:一是增大分子,即提升收入增益,通过数据识别对补贴敏感的骑手和用户群体进行针对性刺激;二是减小分母,即将补贴更加精细化,运用动态规划等方法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额度的补贴,以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这种”智能补贴”体系综合考虑了用户长期价值、价格敏感度等多维特征,使美团能够在有限投入下维持市场竞争力。

从中长期发展战略看,美团正努力将行业注意力从价格战转向价值创新。王兴在财报电话会中强调:”我们将更加积极推动供给侧的模式创新,挖掘外卖业务新的增量,积极采取各项举措推动行业品质提升,优化商户线上经营环境。”这一战略方向已体现在美团近期的多项举措中,如投入1000亿元用于未来三年的红包补贴、商家助力金、扶持优秀商家及推动明厨亮灶覆盖10万家店等计划。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美团提出的”卫星店”创新模式,通过外卖专门店、社区小堂食店和共享店三种形式,帮助餐饮品牌突破选址、租金、人力等传统扩张瓶颈,探索连锁餐饮规模化的新路径。

美团还试图通过行业对话和政策倡导来扭转竞争基调。王莆中表示:”我们也在行业里呼吁4个月了…商战如果不能推动进步,这场’战争’就没有赢家。”这种呼吁已获得部分餐饮经营者的共鸣,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今年5月,五部门曾针对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相关平台企业,要求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美团正试图通过与监管部门、行业伙伴的协同,推动建立更加健康的竞争秩序,避免行业陷入”零和博弈”的恶性循环。

行业未来的出路:从补贴驱动到价值创造

外卖补贴大战暴露了中国互联网行业长期存在的深层问题——增长焦虑下的竞争异化。当市场趋于饱和、增量难寻时,企业往往本能地选择最可见、最直接的价格武器,却忽视了这种竞争方式对行业生态的破坏性。美团高管的多次表态和行业数据均表明,外卖行业已步入新发展阶段,亟需构建更加成熟、多元的竞争范式,实现从补贴驱动到价值创造的根本转变。

行业回归理性的关键之一是重构价值分配机制。外卖商业模式本质上需要平衡商户、骑手、平台和用户四方的利益,任何一方的长期不满意都会导致系统失衡。王莆中深刻指出:”外卖网络上的几方利益——商户、骑手、平台、用户,四方需要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大家才能互相满意,但让四方满意是很难很难的。”当前过度倾斜于消费者的补贴政策,实际上是以牺牲其他三方利益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状态。行业健康发展需要建立更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如美团试点骑手养老保险、取消超时扣款等举措所展示的方向。

另一个重要转型方向是从同质化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服务竞争。美团与京东的战略对比颇具启示意义:京东外卖主打”补贴幅度大(普遍低30%+)”、”全职骑手效率高(均28分钟)”和连锁品牌为主的策略;而美团则依靠”全国网络成熟,30分钟内达占比超90%”和”全品类覆盖,中小商家丰富”的优势。未来行业的竞争焦点应更多转向配送时效、服务品质、商品丰富度、售后保障等非价格维度,形成各具特色的价值主张,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而非陷入单纯的价格比拼。

技术创新而非补贴烧钱应当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美团提及的AI转型机会(”如果在主营业务上我们不参与的话,连转AI的机会也没有了”)暗示了技术赋能对未来竞争的关键作用。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在需求预测、路径优化、客服响应等方面的应用;大数据在精准营销、个性化推荐中的价值;物联网在食品安全追溯、配送监控中的潜力,都是比短期补贴更具长远意义的竞争壁垒。美团已经在这一领域有所布局,如AI选址系统的免费开放等,但行业整体仍需加大技术投入力度。

最后,行业健康发展需要政策引导自律机制的双重保障。五部门对外卖平台的约谈释放了明确信号,要求平台”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在此基础上,行业内部应建立更有效的自律规范,如补贴上限约定、服务质量标准、佣金透明化等,避免”囚徒困境”式的恶性竞争。同时,监管部门可考虑出台针对外卖等新兴业态的竞争指引,在鼓励创新与防止市场失序之间取得平衡,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总结

2025年夏季的外卖补贴大战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竞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美团作为行业领导者,其高管的回应——”我们是被动卷入”——不仅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揭示了行业面临的深层困境。这场800亿补贴背后的商业逻辑与美团4%的运营利润率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当前竞争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从更宏观视角看,外卖大战的启示远超出一个行业的范畴。它反映了数字经济时代平台竞争的普遍难题:如何在市场饱和背景下寻找健康增长路径?如何平衡短期压力与长期价值?如何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而非零和博弈?美团呼吁的”反内卷”和”理性竞争”,实质上是呼吁行业回归商业本质——通过创造真实价值而非烧钱补贴来赢得市场和用户。

未来外卖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一是补贴退潮后的用户留存率,这将检验各平台的真实价值吸引力;二是技术创新能力,AI、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深度将决定效率边界;三是生态平衡能力,能否建立商户、骑手、平台和用户四方可持续的利益分配机制。美团提出的”健康增长”理念能否成为行业共识,仍有待观察,但毫无疑问,中国外卖行业已走到一个需要重新定义竞争规则的战略转折点。

对消费者而言,理性看待当前的外卖补贴狂欢至关重要。异常低价背后往往隐藏着品质风险和服务降级,而一个健康发展的外卖市场,最终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持久可靠的服务和价值。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外卖行业的竞争本质应是”京东攻价格,美团抓时效”的差异化博弈,而非单纯的价格血战。只有当行业摆脱”内卷式”竞争,走向价值创新之路时,中国的外卖经济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