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在汽车圈引起了广泛关注:蔚来与江淮的合资公司 —— 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新增注销备案公告,注销原因为 “决议解散”。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舆论的热情,不少人纷纷猜测,这是否意味着蔚来和江淮的合作走向终结?对蔚来而言,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其实,蔚来与江淮的缘分由来已久。2016 年,初出茅庐的蔚来怀揣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展宏图的梦想,却面临着造车资质和工厂建设的难题。当时的新能源造车资质审批极为严格,不仅需要发改委和工信部的双重审批,对企业的各方面条件要求也很高。同时,自建工厂所需的巨额资金投入以及漫长的建设周期,对于急于将产品推向市场的蔚来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而另一边,江淮汽车在当时也面临着业绩压力。尽管表面上有盈利,但深入分析其财务数据就会发现,政府补贴在其利润构成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例如在 2016 年上半年,江淮汽车 5.77 亿元的净利润背后,是高达 17 亿的政府补贴,这意味着其实际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急需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合肥市政府牵线搭桥,蔚来与江淮一拍即合,于 2016 年签署合作协议,江淮开始为蔚来代工。2017 年下半年,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顺利投产,2018 年 6 月,蔚来 ES8 开始交付。这一合作堪称双赢,江淮的代工让蔚来得以快速实现量产交付,避免了自建工厂的高额投入,使蔚来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换电站建设等方面。截至目前,蔚来已建成 3300 多座换电站,若简单以每个站 500 万元的成本(包含第一年维护费)计算,这几年在换电站方面的投入就高达 160 多亿元。而江淮在代工过程中,也倒逼自身制造体系革新,接入了高端供应链,提升了自身的制造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蔚来的发展壮大,情况发生了变化。2023 年,蔚来取得了独立的造车资质,这成为了双方合作模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同年,江淮将工厂挂牌出售,蔚来陆续接手。到 2024 年 4 月,蔚来正式拥有了独立工厂和独立生产资质,这意味着蔚来在生产制造环节实现了自主可控。此次合资公司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的注销,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蔚来方面表示,这是一次正常调整,不会对蔚来产生不利影响,后续双方还将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换电、零部件等领域深化合作。从蔚来的角度来看,摆脱代工有着诸多好处。一方面,代工费一直是蔚来成本中的一项重要支出。据统计,从 2018 – 2022 年,蔚来花费了 30.38 亿元的代工费,共生产 31.5 万台车,平均每台代工费约 9000 多元。李斌曾表示,如果蔚来完全自主制造,制造成本将下降 10%。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降低成本对于提升蔚来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实现自主生产后,蔚来能够更好地把控产品质量和生产节奏,完成自身的造车闭环。
从江淮的角度而言,虽然代工蔚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营收,但从整体财报来看,江淮近年来仍处于亏损状态。靠代工解决亏损问题显然并不现实,相比之下,发展自主品牌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例如江淮推出的尊界 S800,单车利润可能在 12.4 万元左右,目前已有七千台大定,这有望大幅收窄江淮的亏损。
此次蔚来与江淮合资公司的注销,并非合作的终点,而是双方在各自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战略调整。对于蔚来来说,是迈向自主可控、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一步;对于江淮而言,则是重新聚焦自主品牌发展的契机。未来,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换电等领域,双方仍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或许,这一 “分手” 将为双方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开启各自新的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