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生巾赛道为何突然“爆火”?
卫生巾,这个日常消费品突然成为资本和流量的新宠,表面看是315晚会曝光“翻新卫生巾”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深层则是行业高毛利、刚需属性与互联网流量逻辑的碰撞。

- 信任崩塌后的市场真空
315晚会揭露部分残次卫生巾被“翻新”重新流入市场,涉及自由点、全棉时代等知名品牌。尽管企业紧急辟谣,但消费者对“谁还能信”的焦虑持续发酵。黄子韬、东方甄选等新玩家的入局,恰好踩中消费者对“靠谱替代品”的迫切需求。 - 高毛利与低门槛的诱惑
卫生巾毛利率高达55%-70%,远超快消品平均水平。单片生产成本仅2毛钱,终端售价却达1-1.5元,叠加品牌溢价后利润空间可观。而技术门槛低(如朵薇与SOLOVE共用镀铝膜包装生产线)让跨界者认为“试错成本低”。 - 流量玩家的“降维打击”
黄子韬利用粉丝经济,15分钟卖出20万件;东方甄选凭借直播信任感,14小时售罄30万包。传统品牌依赖线下渠道铺货,而互联网玩家通过“话题营销+限时抢购”快速抢占市场,甚至出现二手平台加价倒卖现象。
二、新玩家的“套路”与隐忧
跨界者的狂欢背后,是行业老问题的重现:代工模式、标准模糊、质量存疑。
- “轻资产”模式的隐患
黄子韬的朵薇卫生巾被曝与千芝雅(SOLOVE品牌母公司)共用生产线,虽宣称“收购工厂”,但股权结构显示其依赖现有代工厂。东方甄选同样选择代工(天津倍舒特),产品差异仅体现在包装和营销话术上。这种“贴牌+流量”模式,与当年凡客、三只松鼠的快消品扩张路径高度相似。 - 标准缺失下的“自说自话”
朵薇对“黑点问题”的回应称“行业控制标准为0.5mm,朵薇为0.3mm”,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 15979-2002)中并无具体异物界定。这种“企业标准高于国标却无公开依据”的说辞,难以消除消费者对质量控制的疑虑。 - 从“抢购”到“暴雷”的风险
朵薇卫生巾曾被炒至200元/套,但近期被曝黑点、客服回复延迟等问题。若产品质量不过关,流量退潮后可能重蹈“小米卫生巾”舆论覆辙——网友从追捧转向嘲讽“雷军也救不了卫生巾”。
三、行业未来:回归品质还是继续“流量游戏”?
短期看,流量玩家的入场会倒逼传统品牌提升透明度(如全棉时代公开生产线视频);长期则需警惕“互联网造物”陷阱——
- 消费者觉醒:从“为流量买单”到“为品质投票”
315事件后,消费者不再盲目相信明星背书或直播话术,转而关注检测报告、工厂资质等硬指标。例如,东方甄选自营卫生巾热销,部分源于其详述供应商筛选过程。 - 政策与行业自律的跟进
监管部门需明确异物判定标准(如黑点直径、菌落总数),并加大对“翻新卫生巾”的打击力度。行业协会可推动建立“透明供应链”认证,帮助消费者识别可靠品牌。 - 跨界者的终极考验:能否跨越“流量红利期”?
黄子韬若想真正立足,需解决三个问题:- 生产线独立性:是否真正重建而非共用现有产线?
- 品控体系:能否公开检测流程并引入第三方监督?
- 长期投入:是否愿意像小米做手机一样深耕供应链,而非赚快钱?
结语
卫生巾赛道的“热钱涌入”,本质是一场关于信任重建的实验。流量玩家可以短期内制造爆款,但能否赢得市场,最终取决于能否跨越“代工依赖”和“标准模糊”的老路。毕竟,女性消费者要的不是“明星同款”,而是一片真正安全、透明的卫生巾。
(字数: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