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数中国投资者来说,Palantir 远不如苹果、谷歌、特斯拉等科技巨头知名。然而,其在欧美市场的热度已悄然超越诸多明星企业,最新市值达 4370 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 3.13 万亿元。媒体常将 Palantir 视作普通的 AI 科技公司,但这一描述远未触及它的商业模式本质。更精准地说,它或许应被称为 “天网版军工复合体”。

Palantir 由 “硅谷教父” 彼得・蒂尔等 PayPal 帮成员创立,起初聚焦金融反诈。不过,自 2003 年获得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风投机构 InQtel 注资后,其业务迅速转向反恐情报等 G 端领域,其发展轨迹也因此与美国国防、情报等权力机构深度交织。
在此之前,传统情报工作存在诸多弊端。彼得・蒂尔曾指出,部分 “大规模侵入式” 情报策略成效低下,例如机场长时间脱衣安检,看似防范炸弹客,实际是恐怖分子用 “时间杀伤” 达成了目的。科层制传统模式易受官僚体系影响,美国国防部万亿美元预算下低效的情报搜集便是例证。另外,“黑箱小组式” 行动常衍生腐败,算法静态难复用;“成本加成式采购” 充斥无效软硬件。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情报体系暴露出的监管缺失、耗资巨大却无成果的情况,凸显传统情报体系急需革新。
Palantir 的技术遵循三大原则,即技术与现实行动关联、接纳复杂性并设法简化它。其通过软件革新情报处理,以 “少投入、多产出” 突破传统困境。它将零散情报数据集整合,辅助管理者快速精准决策,借助数据统筹打破旧模式瓶颈。
但进入美国 G 端市场的难度超乎想象。Marc 安德森认为美国多数大型机构市场呈垄断性,创业公司服务 G 端常面临漫长零收入期,鲜少企业愿涉足。过去 30 年服务美国国防工业的仅马斯克、彼得・蒂尔等人创立或投资的 3 家公司。除漫长等待,法规认证、官僚体系拖沓等有形及无形壁垒,更易让企业在文件流程中 “窒息”。
Palantir 能脱颖而出,离不开其独特的 “两端 Push 法”。它既聘请游说公司推进立法,借政治途径施压;又让工程师与一线用户合作,借高效部署赢口碑。其曾起诉美国陆军部并获胜,借此彻底敲开国防部市场大门。同时,2016 年彼得・蒂尔支持特朗普竞选,或许也为公司拓展 G 端业务构建了更便利的环境。
Palantir 真正走入大众视野是因俄乌战争。据报道,其为乌军提供情报融合分析、智能辅助决策等服务,1 小时内即可提供俄军部署与动向研判等敏感信息,助力乌军实施多场突袭行动,其 CEO 还曾亲赴基辅与泽连斯基会面。Palantir 因战争获丰厚收益,不过,其背后影响主权级别决策的能力,才是与普通科技公司的本质区别。其在战场验证的技术能力与数据掌控力,象征着军工与科技融合后对现代战争或政治博弈的深层介入,呼应 “天网版军工复合体” 之称。
俄乌冲突还催化了硅谷文化的转向,科技社区加速向服务美国科技制霸战略靠拢,Palantir 营收也随之快速上扬。当前,Palantir 在 G 端软件服务近乎无对手,类似 SpaceX 革新火箭行业后,凭借效率与用户粘性构建长期壁垒。马斯克曾评价美国 G 端服务市场 “栅栏高筑”,Palantir 却耗时 15 年成功撬开缝隙,建立了领先同业 5 至 7 年的优势窗口。
Palantir 的市值增长及业务扩张,不仅是商业成就,更反映美国情报、军事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媒体对其 AI 业务的片面聚焦,难以呈现其受 CIA 扶持、介入俄乌军事行动及突破 G 端垄断壁垒等复杂事实。如今,Palantir 已凭借技术与权力的交织,成为重塑全球情报与军事科技格局的隐秘力量,其 “军工复合体” 的面貌值得各界更审慎地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