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季不旺:个体便利店的”冰火两重天”
“去年夏天进了近3万元的雪糕,今年却不足4000元,整整降了10倍。”北京便利店店主张莹的感叹,折射出整个行业的寒意。暑期本应是饮料、雪糕、啤酒的销售旺季,但如今,她的冰柜里堆满了卖不动的库存,烟柜则成为勉强支撑营业额的”救命稻草”。然而,就连烟草生意也在下滑——她的香烟库存高达40多万元,高价烟几乎无人问津,低价烟利润微薄,进退两难。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上演。山东个体店主英子的店里,63元的”大单”(几瓶水、饼干和零食)已属罕见,而两年前,这样的订单可能只是”小意思”。她的社区店面积90平方米,SKU(单品数量)高达2500个,但客流稀少,租金和库存压力却持续攀升。
更令人担忧的是,行业数据与个体经营者的感受形成鲜明反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数据显示,2024年TOP100便利店企业门店数增至19.6万家,同比增长7.7%,但单店日营收却从2022年的4794元降至4698元。行业规模在扩张,但个体门店的盈利能力却在持续下滑。
结构性困局:消费降级、线上冲击与低价竞争
个体便利店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消费理性化:消费者”捂紧钱包”
经济增速放缓叠加就业压力,消费者更倾向于”少花钱、多办事”。英子观察到,”大家开始努力存钱,休闲食品基本都去折扣店或网购,便利店成了’顺便买瓶水’的地方。”高价商品滞销,低价商品利润微薄,便利店传统的”薄利多销”模式难以为继。 - 线上渠道分流:30%的份额被电商吃掉
电商、社区团购、即时零售(如美团、京东)的崛起,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更便宜的商品。李伟的便利店靠近写字楼,但即使增加促销,顾客仍不愿进门,”很多人直接在线上下单,半小时送达,谁还来店里?” - 零食折扣店”降维打击”:价格战碾压传统便利店
零食折扣店凭借”渠道加价率仅20%”的优势(传统便利店约50%),以更低的价格吸引价格敏感型顾客。英子无奈表示:”附近新开了两家折扣店,我们的零食根本卖不动。” - 行业扩张加剧内卷:三步一店,五步一铺
便利店赛道热度不减,连锁品牌加速下沉,但市场容量有限。张莹提到,”街上到处都是便利店、零食店,但人口没增加,客源被严重稀释。”
库存压顶:从”烟柜依赖”到”冰柜负担”
过去,烟草是便利店最稳定的利润来源,但如今,高库存成了新的”定时炸弹”。
- 香烟库存积压:张莹的库存高达40万元,英子接近20万元,高价烟滞销,低价烟利润低,店主不敢轻易打折,怕亏更多。
- 冰柜库存滞销:雪糕、饮料等季节性商品卖不动,但进货后难以退货,导致资金被占用。张莹感叹:”去年进的雪糕,今年还没卖完,今年更不敢多进了。”
更严峻的是,租金和人力成本仍在上涨。英子的店铺月租金5500元,李伟的门店年成本超35万元,但营业额仅勉强维持40万元左右。
破局之道:要么转型,要么淘汰
面对困境,个体便利店并非无路可走,但调整难度大、风险高:
- 差异化竞争:增加鲜食、热食(如包子、烤肠),但周边餐饮竞争激烈,且增加损耗和人力成本。
- 拥抱即时零售:接入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但需承担配送分成,且小型门店未必有流量优势。
- 缩减SKU,聚焦高周转商品:减少滞销品,集中资源卖畅销品,但可能进一步削弱顾客选择空间。
- 关店或转让:越来越多店主选择退出,张莹坦言:”身边至少20家店想转,有的连转让费都不要。”
行业未来:巨头吃肉,散户喝汤?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名誉会长裴亮指出,便利店的核心价值仍是”便利”,但消费者既要便利,又要低价。这对个体店主而言几乎是”不可能三角”——无法像连锁品牌那样通过规模采购降低成本,也无法像电商那样提供极致低价。
未来,便利店行业可能呈现**”两极分化”**:
- 连锁品牌:凭借数字化、供应链优势继续扩张,但中小加盟商仍可能亏损。
- 个体夫妻店:若无法转型,只能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
结语
便利店曾是”躺赚”的行业,但如今,个体经营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烟柜依赖”到”冰柜压顶”,从”旺季不旺”到”全年疲软”,这场结构性困局没有简单的答案。要么找到新的生存模式,要么黯然离场——这不仅是张莹、英子们的困境,也是整个便利店行业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