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穿颅命悬一线!湘雅专家双侧开颅极限手术,重伤工人奇迹康复

一根拇指粗的钢筋如利刃般贯穿颅脑,直逼人体”生命中枢”脑干,患者当场昏迷、呼吸不稳,命悬一线。面对如此凶险的创伤,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临危受命,在无法转运的危急关头就地施救,通过高难度双侧开颅手术精准取出钢筋,避开密布血管,最终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经过一个多月的ICU严密监护与康复治疗,这名工人不仅奇迹般恢复意识,更顺利出院。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展现了现代医学的精湛技艺与医者仁心的力量。

生死瞬间:钢筋贯穿颅脑,生命体征急剧恶化

上月18日,湖南某工厂内机器轰鸣,一名工人正专注作业时,突发机械故障导致数米长的钢筋瞬间失控,径直刺入其面部并贯穿整个颅脑。现场工友回忆:”钢筋穿进头部时发出可怕的摩擦声,工人当场倒地,四肢剧烈抽搐,鲜血喷涌而出。”

紧急送医后,当地医院的CT影像令所有医护人员倒吸一口凉气:钢筋紧贴脑干后方,贯穿大脑纵裂,导致颅内多发出血、脑组织严重挫裂伤,并引发弥漫性脑肿胀。更危险的是,患者已出现血压骤降、呼吸不规律等脑干功能衰竭征兆——这意味着若不及时干预,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因呼吸心跳骤停死亡。

“脑干是控制呼吸、心跳的中枢,任何微小损伤都可能致命。而钢筋紧贴脑干却未直接击穿,已是万幸中的不幸。”参与会诊的医生坦言,此类贯通伤在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极高,即便手术成功,患者也可能因继发感染或脑功能衰竭难以存活。

极限挑战:就地手术 vs 风险转移,专家果断抉择

患者伤情容不得丝毫犹豫。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杨金福主任医师接到紧急求助后,立即驱车赶往当地医院。途中,他通过远程影像分析指出:”钢筋贯穿路径复杂,贸然转运可能导致二次损伤或大出血,必须在原地手术!”

然而,手术难度超乎想象:

  1. 位置凶险:钢筋紧邻脑干及众多关键血管,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致命性大出血或呼吸骤停;
  2. 取钢筋风险:直接拔出可能导致颅内压骤变,引发不可控的脑疝;
  3. 患者状态极差:深昏迷、瞳孔散大,手术耐受性极低。

杨金福团队迅速制定方案:采用双侧开颅技术,通过左右两侧开窗分别暴露钢筋入口与出口,形成”环绕式”操作空间,从而在最小化脑组织牵拉的前提下,精准分离钢筋与血管、神经的粘连。

四小时鏖战:毫米级操作避开”死亡禁区”

手术台上,无影灯下,杨金福与当地团队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博弈。

  • 第一步:稳定生命体征
    麻醉科医生全程监控血压、心率,通过输血和药物维持脑灌注,防止术中脑缺血。
  • 第二步:双侧开颅显露钢筋
    团队先在患者头部两侧切开头皮,钻开颅骨,小心翼翼地掀开骨瓣,充分暴露钢筋贯穿的路径。CT导航实时引导下,医生确认钢筋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左侧靠近大脑中动脉,右侧毗邻静脉窦,任何一处损伤都将导致灾难性后果。
  • 第三步:分步分离与取出
    杨金福使用显微器械,像拆弹专家般逐层剥离钢筋周围的血肿与坏死脑组织。最关键的步骤是分离钢筋与脑干的”临界点”:他以0.1毫米级的精度调整分离角度,最终在保护所有重要结构的前提下,缓慢而坚定地将钢筋完整抽出。

“当钢筋离开颅腔的那一刻,所有人屏住呼吸。复查CT显示无新发出血,我们才松了一口气。”杨金福回忆道。整台手术历时4小时,术中输血800毫升,但患者重要功能区毫发无损。

ICU生死闯关:一个月对抗三大并发症

术后当天,患者因原始损伤过重,仍深陷昏迷,随即被转入湘雅三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接下来的30天,是更为艰难的”术后保卫战”:

  1. 脑水肿高峰期
    贯通伤引发的炎症反应导致脑组织严重肿胀,医生通过脱水剂、低温疗法及颅内压监测,将颅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2. 再出血风险
    每日多次CT复查显示,患者曾出现微量渗血,经紧急调整抗凝方案后化险为夷。
  3. 颅内感染防线
    医护团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穿透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并定期腰椎穿刺引流感染灶,最终未发生致命感染。

在医护人员的24小时轮班守护下,患者逐渐度过危险期。术后第15天,其瞳孔对光反射恢复;第25天,脑电图出现清醒波形;第38天,患者竟奇迹般睁开双眼,对声音刺激产生反应。

康复出院:医学与意志的双重胜利

经过高压氧治疗、肢体康复训练及心理疏导,患者认知功能逐步改善。出院前复查显示,其大脑结构修复良好,仅遗留轻微视野缺损,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恢复。

“这不仅是医学技术的突破,更是团队协作与患者顽强生命力的胜利。”杨金福感慨道,”此类病例全球罕见,能存活且功能恢复良好的案例不足10%。”

致敬生命的韧性

从钢筋穿颅的绝境到康复出院的曙光,这场救援堪称现代神经外科的教科书级案例。它不仅彰显了我国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高水平,更传递出一个信念:在科技与仁心的双重护航下,生命的奇迹永不落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