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揭秘:央企接盘侠的”轻重资产组合拳”
8月26日,香港上市公司中旅国际(00308.HK)低调宣布,通过”轻重结合”模式收购万科旗下核心冰雪资产——包括吉林松花湖国际度假区(重资产)及万冰雪公司(轻资产运营平台)。尽管具体交易金额未披露,但工商变更尚未完成,但从万科年报及中旅国际披露的信息可推断,此次收购几乎囊括了万科冰雪业务的”精华部分”。
收购标的清单:
- 6大室外滑雪场:吉林松花湖度假区(万科全资持有)、北京石京龙/西山滑雪场、内蒙古马鬃山/包头奥运冰雪中心(室内)、河北金山岭、山西广武滑雪场;
- 11家滑雪学校:覆盖吉林、内蒙古、京津冀及南方市场;
- 核心品牌与管理团队:包括万科冰雪吉祥物”白仙”IP及15年积累的运营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松花湖度假区是万科冰雪业务的”长子”——不仅是其自主开发的首个大型滑雪场,更曾通过资产证券化(ABS)融资,被视为房企涉足冰雪经济的标杆案例。而此次收购后,万科基本剥离了全部冰雪业务,仅保留少数非核心权益。
万科的”冰雪困局”:15年投入为何难熬出头?
作为房企中最早布局冰雪产业的玩家之一(2010年签约松花湖项目,2017年成立独立事业部),万科的冰雪业务始终未能突破”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 收入微不足道:即便在2024-2025雪季峰值期,营收仅3.1亿元,对比万科数千亿级年营收堪称”九牛一毛”;
- 重资产拖累现金流:滑雪场建设成本高昂(如松花湖度假区初期投资超30亿元),回报周期长达十年以上,且依赖季节性客流;
- 战略失误频发:曾丢失吉林北大壶雪场运营权,河北崇礼汗海梁度假区因拆迁和疫情烂尾,凸显管理短板。
更关键的是,冰雪行业特性与房企高周转模式天然冲突:前者需要长期培育客群、持续硬件投入,后者却习惯于快速回款、规模扩张。当房地产上行期万科”多赛道冒进”时,冰雪业务成了低效投资的典型代表。
中旅国际的”接盘逻辑”:央企为何敢碰”冷生意”?
作为中国旅游集团旗下的港股上市平台,中旅国际此番出手并非盲目抄底,而是基于三大战略考量:
- 政策红利驱动: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冰雪经济,《冰雪运动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产业规模超万亿元目标,央企响应号召布局”冷资源”;
- 协同效应显著:中旅国际主营景区运营、酒店管理,已在国内运营多个文旅项目(如珠海海泉湾),收购后可将滑雪场纳入现有度假产品线,提升淡季客流;
- 轻资产模式减压:通过收购万冰雪公司(管理输出)降低重资产依赖,同时以松花湖等项目为标杆,探索”滑雪+旅游+地产”的复合盈利路径。
不过,挑战同样明显:国内滑雪市场仍处初级阶段(渗透率不足1%,远低于欧美),且竞争激烈——融创虽暂停冰雪板块上市,但其”冰雪奇缘”IP仍具影响力;复星旅文旗下Club Med布局高端滑雪度假村;更有国际品牌(如Vail Resorts)虎视眈眈。
行业启示录:万科断舍离VS央企长线押注
万科剥离冰雪业务,折射出房企转型期的普遍困境——多元化扩张遇阻后回归主业。郁亮曾反思:”过去过度追求规模,导致资源分散。”此次砍掉冰雪等边缘业务,或是为聚焦房地产开发与代建等核心优势。
而对中旅国际而言,这场交易更像一场”压力测试”:能否将万科留下的”半成品”转化为盈利资产?其路径可能包括:
- 差异化定位:利用松花湖等优质雪场吸引高端客群,开发会议、康养等衍生消费;
- 科技赋能:引入室内滑雪模拟技术,打破季节限制;
- 政策套利:争取冬奥会后遗留的基础设施补贴或税收优惠。
结语:冰雪经济的春天还需等待
万科的退出与中旅国际的接盘,共同揭示了一个现实:冰雪赛道并非资本游戏的乐园。即便有央企背书,中旅国际仍需面对低回报率、季节性波动和消费者习惯培养等难题。但长远看,随着”三亿人上冰雪”目标推进,以及南方室内滑雪场兴起,行业或将在5-10年后迎来拐点。
对于房企而言,这场交易更是一记警钟——放弃幻想,回归理性。当”高杠杆+快周转”模式失灵后,无论是冰雪还是其他跨界业务,都需要更精细化的运营能力和长期主义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