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肥胖治疗进入”双靶点”时代
2025年7月28日,礼来公司宣布其重磅药物替尔泊肽注射液(Tirzepatide)在中国获批第二个适应症——联合胰岛素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T2D)治疗。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医学界和患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同时激活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和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双受体的激动剂,替尔泊肽此前凭借其”降糖+减重”的双重优势,被业界视为司美格鲁肽的潜在竞争者。此次新增适应症不仅扩大了其临床应用范围,更可能重塑糖尿病和肥胖治疗格局。

替尔泊肽是什么?双受体激活的”革命性”设计
替尔泊肽属于新型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的进阶版——双重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IP/GLP-1 RA)。与仅靶向GLP-1的司美格鲁肽不同,替尔泊肽通过同时激活两种肠道激素受体,实现更全面的代谢调节:
- GIP受体激活:增强胰岛素分泌效率,抑制食欲,减少脂肪储存;
- GLP-1受体激活:延缓胃排空,降低餐后血糖峰值,提升饱腹感。
这种”双管齐下”的机制使得替尔泊肽在控糖和减重效果上均表现突出。礼来公司研发负责人表示:”替尔泊肽的设计初衷是解决单一靶点药物可能存在的疗效瓶颈,通过协同作用覆盖更多代谢通路。”
临床数据亮眼:降糖减重效果”碾压”传统药物
1. 亚洲人群数据:HbA1c降幅超3%,减重8公斤
在以中国、日本等亚洲患者为主的SURPASS-AP-Combo临床试验中,替尔泊肽每周一次皮下注射,40周后: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降幅最高达3.01%(基线平均8.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甘精胰岛素(降幅约1.2%);
- 体重平均下降8.3公斤(最高组达10公斤),而甘精胰岛素组体重平均增加0.5公斤;
- 血糖达标率(HbA1c<7%)超过85%,且在不同年龄、体重、胰岛素抵抗程度的患者中效果稳定。
2. 国际对比研究:全面超越司美格鲁肽
在涵盖全球患者的SURPASS 1-6系列试验中,替尔泊肽与司美格鲁肽、德谷胰岛素等药物头对头比较显示:
- 降糖效果:替尔泊肽5mg剂量组HbA1c降幅达2.4%,优于司美格鲁肽1mg组的1.9%;
- 减重能力:替尔泊肽15mg剂量组6个月平均减重12.4公斤,而司美格鲁肽1mg组为8.7公斤;
- 用药依从性:每周一次注射的设计比每日服药或每日注射的方案更便捷。
新适应症意义:联合胰岛素破解治疗难题
此次获批的”替尔泊肽联合胰岛素”适应症,针对的是单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常见问题是:胰岛素虽能有效降糖,但易导致体重增加,且大剂量使用可能引发低血糖。替尔泊肽的加入提供了双重解决方案:
- 协同增效:通过抑制肝糖输出和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用量;
- 抵消副作用:抑制食欲的特性可平衡胰岛素导致的体重上升;
- 灵活方案:适用于口服降糖药失效后,需胰岛素治疗但追求体重管理的患者。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专家指出:”这一适应症扩展填补了国内联合用药的空白,尤其适合肥胖型糖尿病患者。”
安全性与副作用:可控的胃肠道反应
替尔泊肽常见不良反应与其他GLP-1类药物类似,主要为轻至中度胃肠道症状:
- 短期反应:恶心(约20%)、腹泻(15%)、呕吐(10%),多见于用药初期,随剂量递增逐渐耐受;
- 低血糖风险:单独使用时极低,但与磺脲类或胰岛素联用时需监测血糖;
- 其他罕见副作用:包括胆囊疾病(如胆结石)、胰腺炎(发生率<0.1%)。
礼来公司强调:”建议患者从低剂量起始(2.5mg/周),逐步调整至目标剂量(5mg-15mg/周),以减少不适反应。”
未来展望:能否成为”下一个司美格鲁肽”?
替尔泊肽已在美国获批用于慢性体重管理(商品名Zepbound™),并被FDA誉为”减重领域新希望”。其市场表现同样强劲:
- 2023年全球销售额突破50亿美元,超越司美格鲁肽同期增速;
- 国内潜力:随着肥胖症纳入慢性病管理,替尔泊肽在非糖尿病肥胖人群中的应用可能加速审批。
不过,专家也提醒:”药物选择需个体化,替尔泊肽并非适合所有患者,尤其是合并严重胃肠道疾病者需谨慎。”
代谢疾病治疗进入”精准联合”时代
替尔泊肽的国内新适应症获批,不仅是礼来公司的里程碑,更标志着糖尿病和肥胖治疗从”单靶点”向”多通路协同”的跨越。对于患者而言,这意味着更高效的控糖方案、更显著的减重效果,以及更高的生活质量。未来,随着更多真实世界数据积累,替尔泊肽能否真正超越司美格鲁肽,成为代谢疾病领域的”王炸”药物,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