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档综艺节目的片段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位女星在节目中自曝,在与儿子的激烈争吵中,竟被儿子扇了耳光。尽管事后女星迅速发文辟谣,澄清这只是在回忆原生家庭的经历,节目组也及时删除了引发争议的视频,但该事件所反映出的亲子关系问题,却深深刺痛了大众的心。

在播出的预告片中,女星谈及与儿子的争吵时,言语间满是酸涩与无奈:“一周只能通一次电话,感觉在他心里,有我这样的妈妈是件可耻的事。” 由于不了解事件全貌,我们暂不对此事妄加评判。然而,从他们母子在网上曝光的一些相处细节中,不难发现一个普遍存在于亲子关系中的隐性问题 —— 亲子关系的未来走向,早在一次次的争吵中悄然埋下了伏笔。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行为往往是父母教育方式的一面镜子,很少有孩子天生就喜欢与父母作对。可以说,孩子长大后是否孝顺,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日常教育中逐渐养成的。亲子冲突,实际上暴露的是真实的养育问题。
前几天,我就因为女儿的英语课问题,和她发生了多次争吵。在被气得不想再管她时,偶然刷到一个妈妈向民警求助的视频。视频中,这位妈妈在家辅导孩子写作业,孩子却根本不听她的,还故意顶嘴争吵。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向民警求助:“这孩子不好好学习,我说他还跟我还嘴,你们快帮我看看该怎么办。”
民警来到家中,坐在孩子书桌前,拿起英语课本便流利地读了起来,一边读还一边耐心指导:“不就是有些单词不会嘛,来,我给你讲讲。找一篇阅读,从头到尾用自己的话翻译下来,遇到生词就用笔记下来。我大学英语六级、考研英语都是高分通过,这方法我实践过,很管用。” 最后,民警还语重心长地叮嘱孩子:“学习这事儿,得自己开窍,得明白为啥要学。”
这番话有理有据,既有示范又有方法,孩子听后立马低下头认真写起了作业。看完这个视频,我恍然大悟,瞬间明白了我和女儿矛盾的根源所在。首先,英语并非我的强项,毕业多年,我也早已不再接触相关书籍。但我却总觉得自己能指导女儿,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其次,在女儿眼中,我指点的方法并不实用;而在我看来,女儿不听话还固执己见。女儿不听我的,我又放不下管教的执念,矛盾就这样陷入了死循环。
由此可见,当我们指责孩子 “不听话”“爱吵架”“固执不听劝” 时,换个角度看,这恰恰暴露出我们在养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 一张口,孩子就沉默:不知你是否留意,有时我们训斥孩子时,他们会一声不吭,仿佛耳朵被堵住、嘴巴被封住。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孩子启动了自我防御模式。说白了,就是孩子一被父母骂,大脑就 “宕机” 了。他们不是不想反驳,而是用沉默给自己筑起一道保护墙。
- 一吵架,孩子就冷战:这种沟通方式与前者类似,反映出孩子不愿回应父母指责的问题。但比前者更严重的是,当孩子不仅沉默,还拒绝沟通时,说明他们是在用逃避的方式处理冲突,这也意味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较为薄弱。
- 一吵架,就上升高度:还有一种情况,吵架时孩子并不沉默,反而激烈反抗,甚至翻旧账、反过来指责父母。这种现象背后,是孩子在父母这里曾有未解决的问题,问题不断积压,在争吵时被激发,从而造成了创伤。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只要解决了孩子内心的创伤,亲子关系就还有修复的可能。
- 一吵架,父母就退让、抱怨、诉苦:这种情况最为明显,它体现了亲子权力失衡,家庭规则缺失。父母试图通过 “暂时妥协,以求更大胜利”,或者用 “情感、道德绑架孩子”,来掩盖自己不合理或错误的沟通方式。若出现这种情况,比起解决孩子的问题,父母更应先解决自身问题,这样亲子沟通才能有所改善。
有研究指出,成年后的亲子沟通模式,大多会复制儿童期和青春期的亲子沟通模式。曾有人分享过这样一个视频:一个 12 岁男孩与妈妈吵架后,在玉米地里躲了一夜。评论区有网友留言:“孩子回来后千万别打骂,一定要好好引导教育,不然下次他可能就不是躲在玉米地,而是远走他乡,成为那个被说‘没良心’的孩子。”
心理专家武志红也曾说过:“父母和孩子现在的沟通方式,决定了孩子未来和父母的相处方式。” 在《原生家庭》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38 岁的整形外科医生戈登,因婚姻问题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咨询过程中,起初他反复强调父亲当年经常打骂自己,两人多次激烈争吵,但他并不恨父亲,还说:“他只是用一些手段让我守规矩罢了。”
然而,随着心理防护层被层层剥开,他对父亲教育方式的评价发生了 180 度大转弯:“我怕他,心里很不安,我不希望我的孩子经历我所经历的一切。” 当被问及现在与父亲的相处状况时,戈登瞬间泪崩:“我心里堵得难受……”
作者在分析这个案例时指出,戈登最初想解决的是婚姻问题,因为他在婚姻中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坏脾气。但实际上,他内心最深的创伤几乎都源于与父亲的相处模式。他在父亲的 “权力” 压制下选择低头,可内心的愤怒却被隐藏起来。这导致他成年后,一旦外界压力过大,内心隐藏的愤怒就会如火山喷发般,肆意攻击身边的人。
孩子未来的生活,的确会受到童年时期父母设定模式的影响,甚至被其控制。有句话说得好:“虐待产生忠诚,而爱产生自由。” 当然,我们不能将亲子沟通中的吵架简单等同于虐待,这对父母不公平。但吵架时暴露出来的养育问题,比如父母自身未察觉的控制欲、权力欲,才是对孩子真正的 “虐待”。
一旦这种 “虐待” 发生,孩子可能会表面上对父母 “忠诚”。比如,认同父母当年的养育方式,并将其复制到自己对孩子的养育中;或者合理化父母对自己的伤害,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好;甚至产生愧疚感,转而向内攻击自己。
但无论哪种情况,一旦孩子长大后 “觉醒”,基本会出现两种走向:要么承认曾受到的伤害,并努力治愈自己;要么以 “报复” 的方式,反过来伤害父母。
亲子间的吵架方式,几乎就是亲子关系未来走向的预演:
- 逃避型:像一吵架就沉默或冷战这种方式,若其中暴露出的养育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未来亲子关系很可能走向 “相敬如宾”,实则冷漠疏离。孩子长大后,常把 “你别管我”“我不想说”“有事再联系”“我知道了,先挂了” 挂在嘴边。
- 攻击型:多数父母应该都有体会,只要孩子还愿意和父母交流,就还有沟通引导的可能。如果父母能在这种亲子沟通方式中,自我反省养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与孩子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亲子沟通就会不断磨合,越来越好。孩子长大后,即便偶尔和父母争吵,亲子关系也不会太差,不会产生太深的隔阂。可要是任由这种激烈的沟通方式持续下去,孩子长大后要么走向 “逃避型”,与父母渐行渐远;要么和父母针锋相对,陷入互相埋怨、指责的家庭内耗模式。
- 主动型:这是最健康的亲子沟通方式。父母和孩子之间一旦出现矛盾,除了正常争执外,双方都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共同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在这种沟通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不仅边界感清晰,懂得尊重和孝顺父母,遇到难题时,还愿意主动和父母沟通。
虽然从依恋理论来看,过度的亲子冲突会给亲子关系留下长期的情感裂痕,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成为 “圣人”,杜绝和孩子产生任何矛盾。相反,如果能科学应对冲突,在冲突后及时修复与孩子的关系,冲突反而能成为增进亲子关系的催化剂。父母们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 先观察:观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父母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观察孩子近期与自己争吵时的应对方式。留意吵架时孩子说的话、态度如何,判断他们是在逃避问题,还是在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 再学习:情绪和感受都需要正确表达。父母和孩子只要仔细观察、适当觉察,就能发现自己在应对冲突时错误的情绪和感受表达方式。比如,父母明明是为孩子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我看你就是个废柴样!”“不好好学习,长大只能去捡垃圾!”“你除了给我丢人,啥都做不好!” 孩子明明想说:“你们能不能好好跟我说话?”“我也知道自己做错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可情绪一上来,却变成了:“能不能闭嘴!”“我不想和你们说话!”“少管我!” 当我们能在每次冲突后,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更准确地表达情绪和感受,吵架就能成为亲子关系升温的契机。
- 最后补救:有句话说得好:“别指望用圣人的标准要求父母,更别指望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生活中,即便我们懂得很多养育道理,也难免会情绪失控。这时,接纳自己 “不是完美父母”,允许孩子 “无需做完美孩子” 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就能以更松弛的状态,把冲突当作寻找更好解决办法的机会。然后,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情感修复方法,比如和孩子一起剖析情绪失控的原因;或者写信与孩子沟通,互相道歉;也可以召开家庭会议,共同商讨今后应对冲突的方法。
父母当下处理与孩子冲突的方式,决定了未来亲子关系的质量。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重视亲子冲突,通过科学的方法修复亲子关系,让家充满爱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