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回应辅助驾驶测试争议:科学科普与安全警示并行

一场引发行业震荡的测试
2025年7月,懂车帝联合央视对36款主流车型的辅助驾驶功能进行实测,并通过《懂车智炼场》节目模拟了15类高危事故场景。测试结果一经发布便引发轩然大波——部分车企粉丝质疑测试标准不严谨,大V如陈震力挺华为ADS系统,特斯拉CEO马斯克则以“数据合规限制”解释其中国区高分表现。面对争议,懂车帝不仅详细解释了测试逻辑,更以一场科普式回应将焦点引向核心:辅助驾驶并非自动驾驶,安全意识比排名更重要

争议焦点:测试漏洞还是行业警钟?

1. 网友质疑:测试是否“带节奏”?

测试结果中,高速路故障车、施工路段等场景的通过率普遍低于50%,部分网友认为懂车帝刻意选择极端条件“放大缺陷”。例如,有博主指出,车辆在AEB(自动紧急制动)触发后NC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被抑制,属于系统交互设计的正常逻辑,而非单纯的技术短板。此外,华为ADS支持者如陈震强调,实测数据无法反映日常驾驶体验,“公共道路表现才是硬指标”。

2. 车企回应:特斯拉的“数据困境”

马斯克在争议中回应称,特斯拉因中国法律限制无法使用本地训练数据,依赖全球模拟器与测试轨道数据仍取得高分。这一解释侧面印证了测试的客观性——即便在数据受限条件下,特斯拉系统仍展现出较强的泛化能力,但也凸显了国内外辅助驾驶技术落地环境的差异。

懂车帝的“硬核科普”:测试如何保证公平?

面对舆论风暴,懂车帝汽车安全测试负责人东门健男在夏季发布会上逐一回应,并以“科普”为核心澄清三大关键问题:

1. 测试车辆:完全真实的量产环境

  • 同款同源:所有36辆测试车均自费从4S店购买,与消费者购买的量产版本完全一致,杜绝“特调工程车”干扰。
  • 最新系统:测试前车辆统一升级至车企推送的最新OTA版本,确保功能处于交付用户时的最优状态。

2. 场景设计:还原真实高危情境

节目选取城区、高速两类场景下的15类典型事故风险,包括:

  • 高速致命场景:故障车停靠应急车道、道路施工锥桶摆放、野生动物突然闯入等,通过率仅30%-40%;
  • 城区复杂场景:行人横穿、非机动车切入等,部分场景通过率超50%,但仍有改进空间。
    东门健男强调:“这些场景均基于公安部公布的真实事故数据建模,目的是暴露辅助驾驶在极端条件下的潜在风险。”

3. 技术细节:AEB与NCA的“相爱相杀”

针对争议最大的“车辆未主动绕行故障车”问题,懂车帝解释称:当AEB紧急制动触发后,为避免系统冲突,NCA功能会自动被抑制,导致车辆无法执行变道避让。这一设计逻辑虽看似“保守”,实则是车企为平衡安全性与可靠性采用的保守策略。

行业启示:辅助驾驶的“能力边界”在哪?

1. 数据说话:通过率背后的安全隐忧

测试结果显示,超过80%的辅助驾驶系统在高速复杂场景中表现不佳,尤其在无明确标线的施工路段或突发障碍物面前,系统决策能力仍显著弱于人类驾驶员。懂车帝借此呼吁:“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可能导致驾驶员注意力分散,而当前技术远未达到‘放手一搏’的阶段。”

2. 车企责任:透明化与用户教育

  • 功能定义需清晰:部分车企宣传中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易误导消费者。例如,“NCA”“NOP”等术语需明确标注“需驾驶员持续监控”。
  • 用户培训缺失:测试中发现,许多驾驶员不了解AEB与NCA的交互逻辑,甚至不知如何手动接管车辆。

3. 监管与标准的紧迫性

懂车帝提议,行业亟需建立统一的辅助驾驶评测体系,涵盖场景覆盖度、系统响应速度、人机交互合理性等维度。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强制性标准,要求车企公开辅助驾驶功能的“能力边界”说明。

未来展望:技术迭代与安全共存

尽管争议不断,懂车帝的测试客观上推动了行业对辅助驾驶安全性的重视。东门健男在回应结尾强调:“我们不是为了排名,而是希望每一家车企、每一位用户都明白——技术的进步必须以生命安全为底线。”

1. 技术方向:从“功能实现”到“风险预判”

未来辅助驾驶需更注重“预测性决策”,例如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提前识别施工区域,或通过V2X技术接收道路动态信息。

2. 用户角色:始终是“第一责任人”

无论系统多么智能,驾驶员仍需保持手握方向盘、眼睛注视路面的基本习惯。正如马斯克所言:“特斯拉的终极目标仍是完全自动驾驶,但今天的每一步都要以谨慎为前提。”

理性看待技术,安全才是真“第一”
懂车帝的这场测试与回应,不仅是一次对36款车型的“体检”,更是一堂面向全行业的安全课。在辅助驾驶技术狂飙突进的今天,唯有车企、媒体与消费者共同回归理性,才能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出行安全。正如网友所言:“没有完美的系统,只有清醒的用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