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迹寻踪:探秘中国草原上的绿色采矿革命——从”麦乐鸡”黄饼到核电心脏的科技突围

当铀矿藏在玉米地与牧场之下

盛夏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一片看似寻常的农田里,黄绿蓝三色的”箱子矩阵”整齐排列。若非工程师提示,没人能想到这些低调的装置正从地下400米深处”抽取”着核工业的”粮食”——铀。这里是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的核心采区,也是全球领先的二氧化碳+氧气地浸采铀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现场。当记者捧起一块刚压制成型、散发着淡淡碱味的黄色重铀酸钠(俗称”黄饼”)时,工程师笑着提醒:”别担心,它的辐射量比一块夜光手表还低。”

这看似矛盾的场景——农业牧场与核原料开采共生共荣,恰恰折射出中国铀矿工业的颠覆性变革:无需开山劈石,不见矿工下井,”千里之外一键采铀”的智能化操作,让曾经被视为高污染、高风险的铀矿开发,蜕变为守护生态与能源安全的绿色科技典范。

铀矿:散落大地的”核能密码”

铀元素虽在地壳中平均丰度(2.7ppm)高于金、银等贵金属,但其工业开采品位需达到0.05%(即每吨矿石含500克铀),相当于在茫茫沙海中筛选出金粒般的浓度。全球已探明铀矿主要分为砂岩型、花岗岩型等类型,而中国的铀资源分布更显复杂:从湖南、江西的花岗岩型矿床,到新疆、内蒙古的砂岩型富矿,再到东北、云贵的多元矿种,既有高品位”富矿”,更有大量低品位”呆矿”。

以”国铀一号”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为例,这里的砂岩型铀矿埋藏于地下数百米深的含水层中,矿石铀含量仅0.03%-0.05%(部分区域甚至更低),传统露天开采或井下挖掘不仅成本高昂,还会破坏草原生态。但正是这类曾被国外专家判定”不可开采”的低品位矿,如今通过自主创新技术重获新生。

“采矿不见矿”:地浸工艺如何颠覆传统?

在”国铀一号”采区,最颠覆认知的莫过于”看不见的矿井”。地表仅见的黄绿蓝三色装置,实则是整个开采系统的”神经末梢”:

  • 绿色注孔:将混合了二氧化碳(CO₂)与氧气(O₂)的浸出液注入地下砂岩层;
  • 蓝色抽孔:抽取溶解了铀离子的富铀溶液;
  • 黄色监测孔:实时监控地下水pH值、铀浓度等环境指标。

这些装置以”六注一抽”的蜂窝状布局(井间距约30米)精准控制流体走向,确保浸出过程定向作用于铀矿层。其核心原理堪称”化学魔法”:

  1. 二氧化碳溶蚀:溶于水后形成弱碳酸,降低地下水pH值(从中性偏碱降至5-6),软化砂岩孔隙并增强铀矿物的溶解性;
  2. 氧气氧化:将砂岩中低活性的四价铀(U⁴⁺)氧化为易溶的高价六价铀(U⁶⁺),使其从矿物晶格中”释放”进入溶液;
  3. 原位提取:含铀溶液通过抽孔汇集至地表集液罐,经管道输送至水冶厂进行后续加工。

整个过程无需破坏地表植被,不产生废石尾矿,连多余水分都通过蒸发池自然蒸腾,真正实现”草原上采铀,牧场上放羊”的和谐共生。记者现场看到,采区周边玉米苗已破土而出,远处羊群悠闲啃食青草,若非工程师指点,根本无法察觉地下正进行着一场精密的”铀元素搬运”。

从黄饼到核电:铀燃料的”变形记”

被抽上来的富铀溶液只是”半成品”。在水冶厂的密闭车间里,一场分子级的”提纯接力”随即展开:

  • 吸附分离:溶液流经装有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塔,铀酰离子(UO₂²⁺)被选择性吸附,其他杂质随废液排出;
  • 淋洗再生:用特定淋洗剂将树脂上的铀”洗脱”,得到高纯度含铀溶液;
  • 沉淀结晶:加入氢氧化钠(NaOH)生成重铀酸钠(Na₂U₂O₇)沉淀——这便是金黄色的”黄饼”,铀含量约70%,因其形似压缩饼干得名;
  • 最终转化:黄饼经纯化转化为六氟化铀(UF₆),再通过气体扩散或离心法浓缩,最终制成核反应堆所需的燃料棒。

值得注意的是,天然铀矿石的辐射剂量极低:一斤矿石每日释放仅0.02毫希沃特(mSv),相当于乘坐飞机长途旅行一次的辐射量。”只要不误食,日常接触无需恐慌。”工程师强调,”但规范操作仍是底线——毕竟这是核工业的‘粮食’。”

智能化革命:千里之外”一键采铀”

在呼和浩特的远程控制中心,一块巨型屏幕实时显示着内蒙古各采区的动态数据:注液流量、铀浓度、设备状态……操作员轻点鼠标,即可启动数百公里外的注液泵,调整抽注比,甚至预判潜在故障。这种”中枢神经+分布式手臂”的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矿山”人跟矿走”的艰苦作业方式。

“二十年前,矿工们要在井下连续工作数月,与家人聚少离多。”一位参与过早期开采的老工程师回忆,”如今‘国铀一号’的现场作业人员减少了70%,年轻人愿意留下的多了——办公室里就能操控设备,环境安全又体面。”更关键的是,智能化系统能将浸出率稳定在85%以上,较传统工艺提升近一倍,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战略意义:破解”铀焦虑”的中国方案

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8台,总装机容量位列全球第三;而在建及核准待建机组达44台,到2035年目标装机1.5亿千瓦,铀需求量将呈指数级增长。然而,我国铀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品位普遍低于哈萨克斯坦(0.1%-0.3%)、澳大利亚(0.08%-0.15%)等产铀大国,且多为低品位砂岩型矿,开采难度极大。

正因如此,”国铀一号”的意义远超单一工程——它标志着我国掌握了第三代地浸采铀核心技术,成功盘活了占全国铀资源总量30%以上的低品位砂岩矿。这项完全自主可控的技术,不仅让”呆矿”变”富矿”,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未来铀资源安全提供了”中国方案”。

绿色铀业托举零碳未来

当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核电作为”稳定基荷电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每一度核电背后的铀燃料,都凝结着从勘探、开采到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内蒙古草原上的”国铀一号”,用”看不见的矿井””摸不着的辐射””管得住的生态”,诠释了中国核工业的智慧与担当——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以绿色开采守护绿水青山,以智能创新保障能源安全,以自主可控托举零碳未来。

正如工程师所说:”我们采的不是‘麦乐鸡’,而是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能量。”在这片草原与科技交织的土地上,中国铀业的绿色革命,正悄然书写着能源安全的新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