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轴比”争议背后:汽车设计基础概念并非小米首创,二十年纸媒早有迹可循

一场关于”轮轴比”的舆论风波
2025年8月,一汽丰田高管赵东在社交平台公开质疑小米汽车,称其宣传的”轮轴比”概念实为行业通用术语,且小米YU7的相关计算存在错误(实际数值应为4而非3)。此言论迅速引发热议,网友纷纷追问:”轮轴比”究竟是谁发明的?是否如小米所宣传的那般具有创新性?随着汽车博主”陈哲然Dk”等专业人士的介入,这场争议逐渐揭开真相——所谓”轮轴比”并非性概念,而是汽车设计领域至少沿用了二十余年的基础比例参考方式,甚至早在21世纪初就已通过纸媒、教材和国际经典车型设计实践被广泛讨论与应用。

争议缘起:小米宣传”轮轴比”,高管实名反驳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小米汽车对其首款SUV车型YU7的宣传策略。在官方物料中,小米强调通过优化”轮轴比”(车轮直径与轴距的比例)提升车辆视觉协调性与空间效率,并对外宣称该比例为”3″,将其包装为设计创新亮点之一。然而,一汽丰田市场部高管赵东随后在社交媒体发文指出,根据公开数据计算,YU7的轮轴比实为”4″,且这一概念并非小米原创,”轮轴比作为车身比例评估指标早已存在”。此番”点名批评”直接将小米推上风口浪尖,公众开始关注:”轮轴比”到底是小米的技术突破,还是行业通用语言?

专业辟谣:博主与史料证明——”轮轴比”是行业基础概念

面对舆论发酵,汽车博主”陈哲然Dk”于近日发文系统梳理了”轮轴比”的历史脉络,明确表示所谓”新概念”实为行业常识。他解释称,车轮直径与轴距的比例(即网友讨论的”轮轴比”)本质上是描述车辆侧面视觉比例的基础参数,其核心逻辑是通过车轮(汽车设计中最具辨识度且尺寸统一的部件)作为参照基准,衡量整车长度(以轴距为关键指标)的协调性。这一思路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被纸媒广泛使用——博主回忆,自己早年阅读的汽车杂志中便常以”车轮直径足够覆盖多长的轴距”作为评价车型侧面美感的直观标准,甚至有不同的叫法如”wheel count”(轮数计数)、”tire to tire count”(轮胎间距计数)、”轴轮比例”等,本质上均指向同一概念:以车轮为模数构建整车比例关系。

更有力的佐证来自权威汽车设计教材。博主提到,《H-Point》(汽车设计黄金法则)与《Car Proportion》(汽车比例设计手册)等行业经典著作中,均将”通过车轮定位构建车身比例框架”列为设计核心方法论。例如,《H-Point》明确指出,设计师常以车轮直径为基本单位,推导引擎舱、座舱与行李舱的空间分配,确保车辆从侧面看符合美学规律;而《Car Proportion》则详细阐述了”车轮至车轮间距(轴距)与单轮直径的数学关系对车辆稳重感的影响”。这些内容均表明,”轮轴比”所代表的比例逻辑,早已被全球汽车设计师视为基础工具,而非某一品牌或个人的发明。

历史溯源:百年前的”轮径标准”与现代设计的承袭

事实上,”以车轮为基准定义车身比例”的理念甚至可追溯至更早的汽车工业史。有网友在评论区分享了一本出版超十二年的汽车设计专业图书,书中虽未直接使用”轮轴比”这一术语,但详细记录了设计师如何通过车轮直径推导整车轮廓——这与当下讨论的”轮轴比”内核完全一致。博主”陈哲然Dk”认同这一观点,并进一步举例:20世纪初,劳斯莱斯经典车型Silver Ghost(1906年发布,被誉为”The Best Car in the World”)的设计便以车轮尺寸为核心参考,通过精准匹配轮径与车身长度,塑造出优雅且比例协调的经典造型。彼时虽无数字化的”轮轴比”计算公式,但设计师已本能地运用”车轮作为比例锚点”的思维,这正是现代”轮轴比”概念的前身。

此外,现代汽车设计教育体系中,”轮径模数”(Wheel Diameter Modulus)始终是基础课程内容。多位从业设计师向媒体透露,他们在院校学习时便接触过”通过车轮直径推导轴距合理范围””利用轮轴比例平衡车辆视觉重心”等理论,相关练习题甚至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轮径计算最佳轴距区间。这些实践进一步证明,”轮轴比”所依赖的设计逻辑是行业共识,而非新鲜事物。

小米的”创新表述”争议:概念常用,但应用可优化

尽管”轮轴比”本身并非小米首创,但公众讨论并未完全平息——焦点逐渐转向小米对该概念的宣传方式。部分网友认为,小米将行业通用的比例参考包装为”独家创新”,甚至给出具体数值(后被证实计算有误),本质上是营销话术与技术细节把控的双重失误。汽车行业分析师李明(化名)指出:”车企宣传设计亮点时,常会对通用概念进行’再包装’,比如将’空气动力学优化’称为’独家风阻技术’,只要不涉及虚假宣传,本属常见操作。但小米此次的问题在于,不仅将基础概念说成’发明’,还出现了基础数据错误(YU7实际轮轴比为4,非宣传的3),这容易引发消费者对品牌专业性的质疑。”

不过,也有声音为小米辩护。支持者认为,尽管”轮轴比”概念早已存在,但小米通过强调该比例与用户体验(如后排空间、视觉美感)的关联,实质是将行业通用语言转化为用户易懂的设计价值传递——这种”翻译”本身具有市场意义。正如博主”陈哲然Dk”所言:”概念是否新创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车企能否通过设计真正实现比例优化。小米YU7若能在公认的轮轴比例框架下做出更协调的造型或更实用的空间布局,依然值得肯定。”

回归设计本质,拒绝”概念营销”陷阱

此次”轮轴比”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技术话语权”与”行业常识”的碰撞。它提醒我们:汽车作为高度成熟的工业产品,其设计背后的许多原理(如比例协调、结构安全)均建立在长期积累的行业共识之上,所谓的”创新”往往是对既有知识的优化与应用,而非凭空创造。对于消费者而言,无需被华丽的营销术语迷惑,更应关注车辆的实际性能、安全与体验;而对于车企来说,与其争夺”概念发明权”,不如将精力投入于如何基于通用设计原则打造更优质的产品——毕竟,真正的竞争力永远来自技术落地与用户价值的双重兑现。

正如一位资深设计师在社交媒体上的感慨:”车轮仍是衡量汽车设计的第一把尺子,但比尺子更重要的,是用它量出怎样的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