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运动,悠着点!别让健康 “中暑”

今年 8 月 8 日是第 17 个 “全民健身日”。如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但错误的运动方式与盲目减重也可能埋下健康隐患,尤其对心脏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在三伏天这个特殊时期,运动更需谨慎,切不可 “用力过猛”。

高温运动,风险倍增

俗话说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季气温高,人体基础代谢率随之升高,此时运动能更有效地减肥减脂、增强体质,因此许多人希望抓住这段时间加大运动强度,以达到快速减脂减重的目的。但三伏天持续高温,也增加了运动减重的风险。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防癌筛查与健康体检中心副主任护师张彩琳指出,每年因运动不当引发的心脏相关急症中,约 30% 与盲目追求高强度运动或错误减重方式有关,高温天气更会使这一风险提升约 40%。高温下运动中暑患者比平时增加 30%,身体在热负荷下盲目追求 “暴汗减脂”,易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同时,高温也会使心脏负荷加重,运动时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风险显著上升。

选对时段,安全运动

在三伏天,运动时间段的选择至关重要。10 点至 16 点的时段暑气正盛、紫外线强,应绝对避免户外活动。建议在气温较低、空气较好的清晨 7 点或 18 点后(日照减弱、体感舒适)进行运动,秉持 “能晨练绝不晚上练,能晚上练绝不下午练,能室外练绝不在室内练” 的原则。出门锻炼前,要记得涂抹防晒霜,带好水杯。若不注意运动时间,很容易导致脱水、中暑,严重者甚至会昏迷。

把控强度,适度为宜

很多人存在错误认知,认为运动强度越大、运动量越大,就越有益于健康。张彩琳表示:“爆发性的运动,很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缺血缺氧。” 不同年龄段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青少年可选择球类、跳绳等运动,每周 3 – 4 次,每次 30 – 40 分钟,避免憋气类训练;中年人适合选择中等强度运动,如每周 3 – 5 次慢跑或游泳,每次 40 – 60 分钟;老年人则以低强度运动为主,每天散步 20 – 30 分钟为宜。

科学补水,为健康护航

运动前后及过程中的补水科学同样不可忽视。运动前,2 – 4 小时要进行预防性补水,500 毫升即可,不要过量饮水,否则易增加肾脏负担,最好选择白开水,避免高糖饮料。运动中,每隔 15 – 20 分钟补水 100 – 150ml,每小时饮用量不超过 1L。如果运动时间较长,可以喝淡盐水,以防电解质紊乱。

剧烈运动后,大量汗水会带走热量,同时也会带走人体血液中的一部分盐分。此时需要适当补充水分,但如果马上喝大量的水,会增加汗水排出,使盐分损失更多,还会增加血液循环量,从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运动后应休息一段时间,待呼吸、心跳相对平稳后再补充水分,且不能猛灌冰水,以 5 – 15℃的温水或常温饮品最利于吸收,能避免肠胃受到刺激。

夏季高温炎热,在三伏天运动时一定要避开高温炙烤时段,科学补水,合理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切勿因 “用力过猛” 而发生意外,让运动成为健康的助力,而非伤害身体的源头 。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