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亲测”钢铁护工”公主抱:人形机器人如何重塑养老未来?

2025年7月28日,上海——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厅里,一位身着职业装的央视女记者经历了一场特别的”护理体验”:她被一台身高约1.7米、外形酷似人类的人形机器人轻轻托起,以标准的”公主抱”姿势平稳转移至另一位置。这场看似简单的演示,却让现场观众和网友直呼:”老有所依的梦想,真的要实现了!”

这台引发热议的护理机器人由河北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历时三年研发,代号”护康-1号”。它不仅能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导航,还能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感知人体姿态,以接近人类护工的灵活度完成翻身、抱扶等高风险动作。随着全球老龄化浪潮加剧,这类”钢铁护工”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或将彻底改变传统养老模式。

“公主抱”背后的硬核科技:当机器人学会”温柔”

在演示现场,记者注意到机器人完成动作的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密计算:双臂搭载的仿生关节以每秒200次的频率调整力度,电子皮肤实时反馈接触面的压力数据,视觉传感器则像”眼睛”一样扫描周围环境,在遇到临时障碍物时迅速规划绕行路径。

“传统移位护理需要至少两名护工配合,且存在腰部受伤风险。”研发团队负责人李洋教授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500万,但专业护理人员缺口达1000万。”我们的目标是让机器人既能像大力士一样承重150公斤,又能像护工一样温柔体贴。”

据介绍,该机器人采用”刚柔耦合”技术——外部柔性材料包裹内部高强度合金骨架,在抱起人体时自动切换至”安全模式”,将接触压力控制在人体舒适范围内。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学习能力:通过内置的AI算法,机器人能根据不同体型、姿态调整抱扶策略,甚至能识别老人是否处于疼痛或抗拒状态。

破解养老困局:从”人力依赖”到”技术赋能”

在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日本,类似的人形护理机器人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大阪某养老院去年引入的”Robear”机器人,能在30秒内完成卧床老人的起坐转移,但售价高达20万美元。相比之下,”护康-1号”通过模块化设计将成本降低至30万元人民币以内,更适合大规模推广。

“中国养老最大的痛点不是资金,而是人力。”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指出,”机器人护理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比如夜间监测、紧急转移、康复训练等高风险环节。”

现场体验者中,62岁的张阿姨坦言:”看到机器人这么稳当,以后真要指望它们帮忙了。”她的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夜间翻身频繁导致褥疮,”如果有台机器能定时帮她调整姿势,我们做子女的也能睡个安稳觉。”

未来已来:从单一功能到全自主护理的进化之路

尽管当前版本的机器人仍需人工指令触发任务,但研发团队已开始布局下一代技术。李洋透露:”我们正在训练多模态大模型,让机器人能通过语音交互理解老人需求,比如’我想喝水”这里疼’,甚至预判跌倒风险。”

在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更震撼的场景:一组机器人正通过VR模拟训练应对突发状况——当老人突然癫痫发作时,它们能同步启动急救程序:固定肢体、推送药物、呼叫医护。更长远的目标是构建”智慧养老生态”:机器人采集的健康数据实时同步至云端,与家庭医生、社区服务中心联动,形成个性化照护方案。

不过,技术伦理问题也随之浮现。南开大学机器人伦理研究中心主任王立指出:”必须明确人机协作的边界,比如隐私保护、情感依赖等。”对此,研发团队表示所有传感器数据均采用本地化加密存储,且机器人交互界面会保留”人性化温度”——比如在抱扶时会轻声询问:”这样舒服吗?”

全球竞赛:中国能否领跑”银发机器人”赛道?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护理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在这条赛道上,中国正展现出独特优势: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支撑低成本量产,海量的养老需求倒逼技术创新,加之政策强力推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智能护理机器人”。

除了河北工业大学的”护康-1号”,深圳某企业研发的”阿铁”机器人已在北京多家养老院上岗,擅长陪伴聊天和简单护理;杭州某高校团队则聚焦”外骨骼助力”技术,帮助轻中度失能老人恢复行走能力。

“未来五年将是关键窗口期。”李洋教授指着展厅里忙碌的机器人说,”当它们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时,我们期待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智慧养老时代。”

当央视记者被机器人稳稳抱起的那一刻,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科技演示,更是一个时代的隐喻:在老龄化不可逆转的当下,”钢铁护工”或许正是破解养老难题的那把钥匙。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科技的温度,就在于让每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