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牌食品抽检不合格!”桃李”面包、”潮盛”咸菜心等上黑榜,这些安全隐患需警惕

权威通报:35批次食品不合格,涉微生物超标、添加剂违规等问题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最新一期食品安全抽检通告,35批次食品因质量不达标被点名,涉及面包、酱腌菜、茶叶、糕点、食用油等多个品类。其中,知名企业如**北京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委托生产”醇熟切片面包”)、广东潮盛食品实业有限公司(”潮盛”咸菜心)、山东圣纳尔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轻夕”燕麦麸)**等均因产品卫生或添加剂问题上榜,引发消费者广泛关注。

通告显示,不合格原因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污染(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防腐剂及色素超量使用(如苯甲酸、脱氢乙酸、柠檬黄)、重金属残留(如镉)、过氧化值超标(油脂酸败)以及营养标签虚假标注等五大类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食品口感,更可能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重点问题产品解析:哪些食品存在安全隐患?

1. 微生物超标:面包、糕点、冲调食品成”重灾区”
  • “醇熟切片面包”(北京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委托山东桃李面包有限公司生产):菌落总数超标。菌落总数是反映食品卫生状况的核心指标,数值过高说明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不严,可能滋生致病菌,引发腹泻、呕吐等食源性疾病。
  • “上行斋”和风生巧福团(南通金大康食品有限公司)“轻夕”燕麦麸(青岛圣纳尔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委托生产):大肠菌群与菌落总数双超标。大肠菌群超标通常与生产环境脏乱、加工设备消毒不到位有关,消费者食用后可能导致肠道感染。
  • 酸枣仁百合茯苓茶、玉米须茶(安徽博瑞堂、安徽裕禾堂健康产业公司):霉菌数超标。霉菌繁殖会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长期摄入可能损伤肝脏,且此类养生茶多宣称”天然健康”,实际卫生问题更易被忽视。
2. 防腐剂与添加剂滥用:酱腌菜、饮料、糖果风险突出
  • “潮盛”咸菜心(广东潮盛食品实业有限公司):苯甲酸及其钠盐超标。苯甲酸是常见防腐剂,过量摄入可能影响肝脏代谢功能,尤其对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风险更高。
  • “不老莓原浆”(安徽本草怡堂健康科技公司)“七华星”辣味雪菜罐头(山东绿之润食品公司):苯甲酸或柠檬黄超标。柠檬黄是合成色素,长期超量摄入可能诱发儿童多动症,而酱腌菜本应通过工艺控制保质期,过度依赖防腐剂反映生产标准松懈。
  • “康晋”素鸡(山西康晋食品公司)“老式蛋糕”(青海麦香馥科技公司):同时检出脱氢乙酸、山梨酸超标及防腐剂比例超标。多种防腐剂叠加使用可能产生协同毒性,且”老式蛋糕”还伴随菌落总数超标,卫生与添加剂问题双重叠加。
3. 重金属与油脂酸败:食用油、水产、坚果暗藏风险
  • 汇临精品野生丁香鱼(海南临高汇临农业公司委托生产):镉含量超标。镉是重金属污染物,长期积累会损害肾脏功能,而丁香鱼作为海产品,本应重金属含量较低,超标可能源于养殖水域污染。
  • “庄子开拓”葵花籽油(新疆庄子实业公司):苯并[a]芘超标。该物质是油脂高温精炼或储存不当产生的致癌物,与生产工艺控制不足直接相关。
  • 蛋黄鲜肉粽(江苏红果果食品公司)松子/瓜子(陕西农心、宁夏果邦汇公司):过氧化值超标。过氧化值反映油脂酸败程度,数值过高说明产品储存条件不佳或原料不新鲜,食用后可能引发肠胃不适。
4. 营养标签虚假:保健品、特殊膳食误导消费者
  • “福记坊”益生菌冻干粉(南京同仁堂生物科技公司总经销):维生素B1/B2、钠含量实测值与标签标注不符。消费者依赖标签选择营养补充剂,数据偏差可能导致摄入不足或过量。
  • 婴幼儿果泥(西班牙Delafruit公司进口)蛋白粉/米乳泥(上海优明、广东优加乐悦等公司):钠含量标签与实际检测值不一致。特殊膳食(如婴幼儿食品、运动营养品)需严格符合营养标准,标签失实可能影响特定人群健康。
5. 其他问题:油条铝残留、茶叶二氧化硫残留
  • 无碱无矾油条(辽宁沈阳赵家大果子店):铝残留量超标。尽管宣称”无矾”,但传统油条制作中常依赖含铝膨松剂,长期过量摄入铝可能损害神经系统。
  • 焦糖瓜子(云南惠乔春商贸公司)阳高杏脯(山西晋北韩家食品公司):二氧化硫残留超标。二氧化硫用于漂白和防腐,过量摄入可能引发呼吸系统过敏反应。

消费者应对指南:如何避开问题食品?

1. 优先选择正规渠道与品牌
  • 购买食品时,尽量通过大型超市、品牌官方旗舰店等可追溯渠道,避免路边摊或无证经营者。此次通报中,美团等平台销售的油条、电商分装的杏脯均因来源不明上榜。
  • 关注企业信誉:知名企业虽偶发问题,但通常具备更完善的召回机制,而小作坊产品风险更高。
2. 细看标签与生产日期
  • 检查配料表中的添加剂(如苯甲酸、柠檬黄、脱氢乙酸等),避免长期大量食用同类防腐剂叠加的产品。
  • 核对营养成分表与标签标注是否一致,尤其是保健品、婴幼儿食品等特殊品类。
3. 警惕”低价陷阱”与异常感官
  • 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均价的食品(如廉价酱腌菜、散装坚果),可能存在原料劣质或工艺简陋问题。
  • 若发现食品有哈喇味(油脂酸败)、霉斑、异常鲜艳色泽(色素过量),应立即停止食用。
4. 问题产品处理与维权
  • 若已购买通告中的不合格批次产品(可查询总局官网获取详细批次号),建议暂停食用并联系商家退货。
  • 保留购物凭证,必要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拨打12315),维护自身权益。

监管与行业反思:食品安全需多方共治

此次抽检暴露出部分企业仍存在**”重营销轻质量””标准执行不严”**等问题。例如,桃李面包作为国民品牌,委托生产的面包菌落总数超标,反映出供应链管理漏洞;潮盛咸菜心等酱腌菜企业长期依赖防腐剂维持保质期,凸显工艺创新不足。

监管部门需进一步强化源头管控(如农产品种植水域重金属监测)、生产过程飞行检查(重点抽查微生物与添加剂)、标签真实性核查,并对屡次违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同时,鼓励消费者参与监督,通过”你点我检”等活动提升社会共治效能。

结语

食品安全无小事,从面包到食用油,从酱菜到保健品,每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影响消费者健康。此次35批次不合格食品的通报,既是警示,也是推动行业升级的契机。作为消费者,我们既要提高警惕,学会”用脚投票”;也期待企业能以更高标准自律,让”舌尖上的安全”真正落到实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