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帮信罪低龄化:别让“轻松赚钱”毁了年轻人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犯罪手段层出不穷,其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正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低龄化、低学历趋势。据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显示,帮信犯罪的“三低一高”特点显著,3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超80%,25岁以下占1/3 ,低学历、低收入群体及初犯比例居高不下,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涉案问题尤为突出。这一现象犹如一颗隐藏在社会角落的“定时炸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微信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社交工具,也成为了帮信罪滋生的温床之一。前不久,微信安全中心发布打击公告,直指协助网络诈骗的“工具人”现象。这些“工具人”通过提供银行卡、手机卡、金融支付工具,转移涉案款项,提供通信技术支持等方式,为诈骗团伙提供关键帮助,此类行为已涉嫌帮信罪。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犯罪团伙往往利用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涉世未深、法律意识淡薄的弱点,以“动动手指就能赚钱”为诱饵,蛊惑他们出售、出租电话卡、银行卡,甚至将部分人发展成“卡头”。这些看似轻松就能获取报酬的“机会”,实则是将年轻人推向犯罪深渊的陷阱。

微信安全中心特别列举了六大高危行为:租售银行卡或账号、代注册并实名认证、辅助解封或转让群组、拉人发违规内容、寄送陌生快递、提供设备支持打指定电话等。这些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一些人忽视,但它们都可能成为帮助网络犯罪的关键环节。比如租售银行卡或账号,很多人可能觉得只是将自己的闲置卡片或账号借给别人使用一下,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这些银行卡和账号可能会被诈骗团伙用于转移涉案款项,使得受害者的资金难以追回,而租售者也会因此涉嫌帮信罪。

帮信罪低龄化、低学历现象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对法律的认知较为淡薄。犯罪团伙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一些看似诱人的条件轻易地诱导他们参与违法活动。其次,部分年轻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财富观,渴望快速获得财富,却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途径去实现。当看到“动动手指就能赚钱”的诱惑时,就容易失去理智,陷入犯罪陷阱。此外,学校和家庭在法律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未能及时让年轻人认识到帮信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对于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来说,一旦涉嫌帮信罪,将会对他们的人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因此失去上学的机会,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同时,犯罪记录也会伴随他们一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歧视。对于家庭而言,孩子涉嫌犯罪不仅会让家人感到痛心和自责,还可能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名誉上的损害。对于社会来说,帮信罪低龄化、低学历趋势的加剧,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增加社会治理的难度。

为了避免年轻人陷入帮信罪的陷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法律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将网络安全教育和法律知识纳入课程体系,让年轻人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家庭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变化,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人生观。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犯罪团伙的惩处,切断他们利用年轻人实施犯罪的渠道。同时,要加强对年轻人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他们普及帮信罪的危害和法律后果,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

年轻人自身也要提高警惕,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认识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些看似轻松就能获取财富的机会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分析,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财富观,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帮信罪低龄化、低学历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年轻人远离帮信罪的陷阱,守护他们的未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提高警惕,加强教育,共同为年轻人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