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 “问” 健康丨白露养生:顺应天时,守护健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当这句古老的诗句再次在耳畔响起,我们迎来了秋季的第三个节气 —— 白露。白露,宛如大自然的一位使者,带着丝丝凉意与澄澈的气息,宣告着仲秋的正式来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65 度,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暑气消散,寒意渐生,天气正式步入了由热转凉的关键阶段。在这气候交替的重要节点,养生之道显得尤为重要。顺应白露节气的特点,科学地进行养生保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为身体健康筑牢根基。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白露时节的养生奥秘。

保暖有道,重点呵护关键部位

白露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明显增大,保暖成为养生的首要任务。此时,人体的阳气开始收敛,抵御寒冷的能力相对减弱。若不注意保暖,寒邪容易趁虚而入,引发各种疾病。民间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的说法,形象地提醒人们白露后不宜再赤膊露体。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的时候,更要注意增添衣物,避免让肩背腰腹等部位直接暴露在凉风中。

腹部与足部的保暖至关重要。腹部是人体许多重要脏器的所在之处,腹部受凉易引发肠胃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白露后应尽量避免穿着露脐装,夜间睡眠时一定要盖好腹部,可选择透气性好且保暖的棉质睡衣,为腹部提供温暖的呵护。足部则是人体的 “第二心脏”,在人体的 12 条经络中,有 6 条经络都是从脚开始的。若双脚受寒,寒气可能通过经络传导至全身,影响身体健康。此时应及时收起凉鞋,换上保暖透气的鞋袜,每晚睡前用温热的水泡脚 15 – 20 分钟,水温控制在 40℃左右,水中还可加入艾叶、桂枝等药材,帮助散寒祛湿,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脚冰凉的问题,提高睡眠质量。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泡脚时要特别关注水温和时间,防止烫伤双脚。

此外,颈部也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颈部是人体的重要通道,风寒邪气容易通过颈部侵袭人体,引发头痛、颈痛、感冒等不适症状。外出时,可佩戴一条轻薄的丝巾或穿领子略高的衣服,帮助防风、保暖。平时也可将双手搓热后热敷颈部,温通血脉、驱寒温阳,保护好颈部的保健要穴大椎穴。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良好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石,在白露时节更是如此。随着白天逐渐变短,夜晚逐渐变长,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早睡能够让身体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有助于收敛阳气、滋养阴血;早起则可使我们更好地迎接清晨的阳光,呼吸新鲜空气,振奋精神。最晚入睡时间不应超过 23:00,早上可适当早起,与鸡俱兴,让身体的生物钟与自然节律同步。

然而,白露节气一到,人体气机开始内收,受肝气郁结等因素影响,很多人晚上会出现入睡难、睡眠质量差的情况。此时,不妨试试按摩神门穴和太冲穴这两个穴位来缓解失眠。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小指侧端凹陷处,具有清心安神、宁心除烦的功效,顺时针按揉 3 – 5 分钟,可帮助放松身心,促进睡眠。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脚趾往上凹陷处,能疏肝理气,同样顺时针按揉 3 – 5 分钟,有助于调节情绪,改善睡眠状态。

此外,注意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也能为睡眠创造良好的环境。白露后,可适当降低室内温度,保持在 20 – 22℃左右,缩小室内外温差,让身体感觉更加舒适。同时,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 50% – 60% 之间,避免空气过于干燥,有助于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提高睡眠质量。

饮食调理,滋阴润肺防秋燥

白露时节,饮食调理对于养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秋燥之气渐盛,人体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因此,饮食应以滋阴润肺、健脾润燥为主,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 C 的新鲜蔬果,如梨、苹果、橙子、猕猴桃、西兰花、菠菜等,这些食物能够为身体补充丰富的营养,增强免疫力,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梨是白露时节的应季水果,中医认为梨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直接生吃梨可生津解渴,熟吃则润肺止咳。一般人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食用方式,小孩或是脾胃弱、体质虚寒的人最好将梨蒸熟后食用,也可以把梨皮削下来与梨肉一起放到锅里煮水喝,效果同样不错。此外,莲藕也是秋季的养生佳品,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可将鲜藕与其他食材搭配制作成五汁饮,即鲜藕 500g,生梨 1000g,荸荠 500g,鲜芦根 100g,鲜麦冬 500g(芦根、麦冬可用干品替代,用量酌减),将梨(带皮)、鲜藕、荸荠榨成汁,将不易榨汁的芦根和麦冬煮水取汁约 150 – 200ml 左右,将榨成的汁与煮后的水兑在一起,代茶频饮,具有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清热解暑之功,对秋季温燥引起的烦热、口渴、干咳、痰少效果显著。

除了蔬果,还可适当摄入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热粥、汤类等,既能温暖身体,又有助于滋养脾胃。百合粥、南瓜小米粥、百合莲子银耳梨汤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银耳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莲子可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这些食材搭配在一起,共同发挥出养阴润燥、健脾胃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少吃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如冰淇淋、辣椒、花椒等,以免损伤脾胃功能,加重秋燥症状。

适度运动,调养肺气强体魄

秋季天气凉爽,阳光明媚,正是进行户外运动的好时机。白露节气坚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有助于提高肺部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但此时运动应遵循 “收” 的原则,避免过度消耗体力,损伤阳气。

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较为平缓的运动项目,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运动强度适中,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身体微微出汗即可,切不可大汗淋漓。建议每周运动 3 – 4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运动时间可选择在上午 9 – 10 点或下午 4 – 5 点,此时气温适宜,空气清新,能让我们更好地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

晨练时,若天气已经转凉,那么晨练的时间最好选择 9:00 以后,并注意保暖。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活动关节,拉伸肌肉,避免因突然运动而造成身体损伤。运动过程中,若出汗较多,应及时用毛巾擦干,避免吹风受凉,引发感冒。运动后,可适量饮用温盐水或温开水,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促进身体恢复。

情志调节,保持乐观平和心态

在白露这个季节,自然界的景象逐渐由繁茂走向凋零,草木渐枯,秋风萧瑟,这种环境变化容易让人产生伤感、低落的情绪。中医认为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长期处于悲忧的情绪中会损伤肺气,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在白露时节,我们要格外注重情志调节,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为了避免悲秋情绪的产生,我们可以多到户外散步,欣赏秋日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变化。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到公园、郊外走走,看看金黄的树叶、盛开的秋菊,呼吸新鲜的空气,让身心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有助于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同时,也可通过听轻音乐、读书、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来排解不良情绪。轻音乐能够舒缓神经,放松身心;阅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人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忘却烦恼;与亲朋好友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互相倾诉,能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与慰藉。此外,还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摄影等,丰富自己的生活,让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从而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愉悦,让神气收敛,顺应秋天 “容平” 之气。

白露时节,养生需从多个方面入手,注重保暖、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以及情志调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应节气的变化,保持身体健康,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状态迎接秋天的到来,为即将到来的冬季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在这个美好的节气里,让我们用心呵护自己的身体,享受大自然赋予的馈赠,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