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当这句优美的诗句在耳畔响起,我们便知晓,白露节气已悄然来临。今年 9 月 7 日 16 时 51 分,我们正式步入了秋天的第三个节气 —— 白露。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白露前后,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是收获的重要时节。对于乡村地区来说,白露的到来意味着农事活动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农民需要根据白露的气候特点进行相应的田间管理,收割早熟的庄稼、晾晒谷物、准备秋种等。而在生活中,人们也开始关注白露时节的气候特点以及养生之道。其中,一句 “早白露湿漉漉,晚白露凉飕飕” 的俗语引发了大家的思考,今年的白露究竟算早还是晚呢?这又对我们的生活和养生有何影响?

按过去的说法,今年白露在农历七月十六,属于 “早白露”。这句 “早白露湿漉漉,晚白露凉飕飕”,作为古人长期观察后得出的经验之谈,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在农历七月就进入白露节气,说明季节转换较快,冷空气可能会提前活跃起来,与尚未完全南退的副热带暖气团相遇,形成较多的雨水天气,使得空气闷热,让人感觉身上黏腻不爽,汗流不尽。相反,如果在农历八月才迎来白露,此时副热带高压通常已经南移,对我国的影响明显减弱,冷空气南下也更为顺畅,天气就会以秋高气爽为主,昼夜温差大,晴朗少云,比较干爽。不过,每年的实际情况可能都不完全一样,因为大气环流、海水温度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天气。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白露时节的天气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这句老话可以帮我们把握季节转换的大致趋势,但真要了解具体天气,还是要关注最新的天气预报。
从中医的角度看,白露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燥气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气候特征。但今年逢 “早白露”,湿热氤氲、人体容易出汗,反而可能带来体感上的 “湿”。此时要格外注意,中医说 “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同样会耗气伤津,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我们可在水中加入少许食盐,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电解质,也可以多饮用滋阴润肺的汤水以生津润燥。比如,用百合、银耳、雪梨熬制的汤品,百合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雪梨则有清热降火、润肺生津的功效,三者搭配,是白露时节防燥润肺的佳品。
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能使肺气得以舒展。特别要注意腹部、关节和脚部保暖,夜间睡眠时记得关窗盖被,防止寒邪入侵。寒从脚起,白露过后,脚部的保暖尤为重要,睡前可用温水泡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既能缓解疲劳,又有助于睡眠,还能起到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
在饮食上,白露时节的饮食重点是防燥润肺、滋阴保暖,遵循 “减辛增酸” 的原则,多吃滋润生津的食物。蜂蜜水是此时的理想饮品,用温水调开,一次一两勺,可以加一两片柠檬提味,有助于润燥生津。新鲜的梨子也是白露时节的佳果,可以生吃或炖煮,对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咽燥颇为有效。将梨子去核切块,加入冰糖、川贝,隔水炖煮,制成川贝雪梨膏,止咳润肺的效果更佳。白露时节,葡萄正当季,不但口感甜美,还能益气补脾、生津。吃新鲜葡萄时,葡萄籽亦可同食,因其含有花青素、矿物质和类黄酮,是美白抗衰的好手。江南水乡的菱、莲藕、芡实此时也成熟可食。其中,新收的嫩菱尤其受欢迎。据《苏州市志》载:“嫩菱可作水果,老熟后可煮食代粮,也可制成菱粉作烹饪辅料,还有消渴、解酒毒、通乳之药效。” 薯类食物如红薯、山药、芋头等也可作为主食的替代,提供丰富的营养和纤维。最简单的吃法是蒸、煮或烤,可以保留较多的营养素。比如烤红薯,香甜软糯,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
白露已至,秋意渐浓。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让我们跟随自然的节奏,从饮食、起居等各方面调整身心,注意养生保健,享受这个金秋时节的美好滋味,以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迎接秋天的每一份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