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如同闪电般迅速的网络时代,短视频平台成为了人们分享生活、获取娱乐的热门阵地。一段看似普通的视频,一旦发布,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的关注和点赞。然而,近日一则因转发拍娃视频而引发的法律纠纷,为广大网友敲响了警钟,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每一次点击转发都可能暗藏法律风险。

据媒体报道,在日常生活中,一名女子在浏览朋友圈时,偶然看到一段女童的视频片段。视频中的女童正在家中摔打物品,情绪似乎较为激动。女子可能是出于一种好奇或者想要分享新奇内容的心理,未经任何处理和授权,便将这段视频直接发布到了短视频平台上。为了吸引眼球,她还特意配上了文字:“这么小就这么叛逆,脾气太暴躁”。令女子意想不到的是,这段视频在发布后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仅仅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超过 30 万的点赞量。一时间,该视频成为了网络热点,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
随着视频热度的飙升,评论区也变得热闹非凡。然而,这些评论的内容却大多是对女童的负面评价。有的网友言辞激烈地批评女童行为不当,甚至上升到对其家庭教育的指责;还有的网友则以一种调侃的语气,对女童的未来发展妄加揣测。这些负面评论如同一把把利刃,给女童及其监护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不良影响。女童的监护人在得知此事后,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担忧。他们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在网络上遭受如此无端的指责和评判,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女童的合法权益。于是,女童监护人一纸诉状将发布视频的女子起诉至法院,要求当事人公开道歉,并对造成的损害进行相应赔偿。
这起看似简单的网络视频转发事件,实际上涉及到诸多复杂的法律问题。在法庭上,双方就视频转发是否构成侵权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发布视频的女子可能会辩称,自己并非视频的创作者,只是从朋友圈中看到后进行了转发,且认为朋友圈中的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公开性,自己的行为并没有恶意。然而,法律的判定并非如此简单。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肖像权同样受到严格保护。儿童由于年龄尚小,对肖像权保护缺乏足够的认知,且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对网上肖像传播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作出准确判断。因此,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肖像保护给予了特别关注。在这起案件中,女子发布的视频清晰地呈现了女童的面部特征,能够让观看者轻易识别出女童的身份,这无疑构成了法律意义上需要保护的肖像。同时,女子在未取得女童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这种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相关规定。该法明确指出,信息处理者通过网络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此外,女子在发布视频时,未对女童的面部进行任何打码或模糊处理,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女童肖像权的侵害程度。
对于是否侵害了女童的名誉权这一争议焦点,法庭经过仔细审查和综合判断,认为结合视频内容来看,女子所配文字虽然有批评之意,但整体遣词用句较为中性,并未达到构成对女童名誉侵权的程度。同时,短视频平台在收到女童监护人要求删除侵权内容的通知后,及时采取行动删除了案涉视频,尽到了应有的责任,因此不承担侵权责任。
经过严谨的审理程序,法院最终作出判决。判定发布视频的当事人向原告赔礼道歉,并且支付律师费 5000 元。这一判决结果明确了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随意转发带有未成年人肖像的视频,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权益造成严重侵害,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业内人士也针对此类事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网络上分享各种内容。但在追求娱乐和流量的同时,切不可忽视法律的边界。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这一点在涉及未成年人时尤为重要。在将含有未成年人肖像的照片或短视频上传至网络进行传播时,一定要确保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也应增强保护孩子隐私和肖像权的意识,避免孩子的信息在网络上被不当传播。而广大网友在浏览和分享网络内容时,也要多一份谨慎,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法治的网络环境。这起因转发拍娃视频引发的法律案件,无疑给整个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提醒我们时刻牢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在网络世界中规范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