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外卖骑手工服背后的流量生意
2025年8月15日,公安部网安局通报一起典型网络虚假营销案例:账号”苏星颜努力中””小颜拼搏中”(运营者杨磊,男)自6月14日起发布多条外卖骑手”卖惨”视频,内容包含”凌晨四点送餐””一天跑十几个小时””一个差评白干”等悲情叙事,引发大量网民同情与讨论。然而,经警方调查,这些视频均为刻意摆拍的虚假内容,背后隐藏着”蹭热点-博流量-卖课程”的牟利链条。

调查显示,杨磊于2025年3月24日注册成为外卖骑手,但实际接单记录寥寥:3月27日跑6单、7月5日1单、8月1日3单,累计仅完成10单,其余时间均未上线接单。与其”全职外卖员”人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7月下旬起,随着视频热度攀升,杨磊开始发布《视频上了1000多万大热门,我究竟做对了什么》等内容,以”99元面膜附赠短视频课程”为噱头,诱导网友添加微信购买课程,最终因虚构事实、误导公众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
摆拍卖惨三步走:从”人设包装”到”精准收割”
杨磊的案例并非孤例。近年来,”卖惨式营销”在短视频平台屡见不鲜——有人假扮患病儿童家属求捐款,有人伪装农民工博取打赏,而杨磊团队则瞄准外卖骑手群体,通过”三步走”套路实现流量变现:
第一步:精准人设+极端场景摆拍
杨磊团队选择”外卖骑手”这一高关注度职业,通过身穿工服、深夜街景、堆积订单等视觉元素强化真实性。视频中,他哭诉”后悔没好好读书只能送外卖””每天跑十几个小时赚不到钱””一个差评扣50块,一天白干”等台词,精准击中公众对外卖从业者辛苦处境的共情心理。为增强代入感,部分视频还加入”暴雨中摔倒””客户辱骂”等戏剧化冲突,甚至虚构”被扣工资””孩子生病借钱”等情节。
第二步:借势引流,”复盘成功学”吸粉
当悲惨视频获得百万级播放量后,杨磊迅速转变话术,发布《视频上了1000多万大热门,我究竟做对了什么》等”经验分享”内容。这类视频表面讲述”流量密码”,实则暗藏引流逻辑——通过展示虚假的”成功数据”(如”单条视频涨粉10万”),激发观众”学习短视频运营”的需求,引导网友私信咨询或添加微信进一步沟通。
第三步:私域转化,高价课程割韭菜
在建立初步信任后,杨磊团队以”99元附赠短视频课程””限时福利名额有限”为诱饵,将用户引流至微信等私域平台。所谓”课程”实为网络上常见的基础剪辑教程,成本极低却以高价出售。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套路常伴随”不学习就会错过风口””别人靠短视频月入过万”等焦虑话术,利用用户的急功近利心理完成收割。
危害剖析:损害职业形象、挑动社会情绪、破坏网络生态
杨磊的虚假摆拍行为,绝非简单的”博眼球赚流量”,其危害具有多重性:
其一,严重损害外卖骑手群体形象。 外卖骑手是城市服务的”毛细血管”,公众对其辛勤劳动本就抱有尊重。而杨磊通过虚构”差评白干””超时罚款”等情节,刻意放大行业负面标签,可能加剧公众对外卖平台规则的误解,甚至引发对骑手群体的偏见。
其二,挑动公众情绪对立,扰乱社会认知。 悲惨视频中”底层挣扎””社会不公”等暗示,容易引发网民对”努力无用论””职场压榨”等话题的激烈讨论,挑动不同群体间的情绪对立。例如,部分网友因视频内容产生”骑手生存艰难”的共情,另一部分网友则因真相曝光质疑”全网都在骗流量”,导致网络舆论场割裂。
其三,破坏网络环境诚信基础。 当”卖惨=流量””真实=无用”的错误逻辑被不断验证,更多创作者可能效仿此类套路,导致短视频平台充斥虚假内容。长此以往,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将大幅下降,最终损害整个数字生态的健康发展。
警方提示:警惕”卖惨营销”,共同维护清朗网络
针对此类乱象,公安机关已明确表态:虚构事实、摆拍炒作、恶意营销的行为涉嫌违法,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严肃处理。此次对杨磊的行政处罚,正是对网络乱象的明确警示。
同时,公众也需提高辨别能力:
- 理性看待”悲惨故事”:遇到极端叙事内容时,可多渠道核实信息(如联系平台核实账号主体、查看相关新闻报道),避免被单一信源误导;
- 警惕”低价诱导”陷阱:凡是以”成功学””速成课”为名兜售高价课程的,需仔细甄别其资质与内容真实性,避免冲动消费;
- 主动举报违规行为:发现摆拍、卖惨等可疑内容时,可通过平台举报功能或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共同净化网络空间。
流量之上,应有底线
杨磊的案例再次证明: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靠编造谎言获取的流量终将反噬。无论是个人还是平台,都应坚守”真实为本、内容为王”的底线。对于创作者而言,唯有深耕优质内容、传递正向价值,才能赢得持久关注;对于平台而言,需加强内容审核与账号监管,压缩虚假营销的生存空间;而对于全社会来说,提高网络素养、理性参与互动,同样是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