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族”重返职场:企业抢聘退休人员背后的就业变局与代际平衡

现象:退休返聘成潮流,企业用工策略转向

近期,麦当劳、环球影城等知名企业密集发布招聘退休人员的公告,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以北京麦当劳为例,其招聘要求明确指向”持有正式退休证”的银发族,提供弹性工作制(每周3-4天)、月薪1500-2500元;北京环球影城则为退休人员开出30元/小时的时薪,岗位班次灵活但已快速招满。

这并非个例。早在2022年,麦当劳就曾因招聘50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退休员工登上热搜,岗位包括餐厅服务员、清洁工等,时薪与当前水平相近。企业普遍将这类招聘归类为”劳务关系”,而非传统劳动关系——这意味着退休返聘人员无需缴纳社保,企业仅需承担商业保险等低成本支出。

动因:成本压力与用工结构性矛盾

1. 企业端:社保成本与利润博弈
分析人士指出,企业热衷招聘退休人员的核心驱动力是降低用工成本。根据HR从业者测算,企业为一名普通员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每月约1205元,年均成本超1.4万元,且随社保基数上调持续增加。而退休返聘人员仅需少量商业保险,人力支出大幅缩减。

尤其在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利润空间受消费降级挤压,企业不得不通过灵活用工(如兼职、临时工、退休返聘)平衡收支。麦当劳等连锁品牌更将退休返聘纳入常态化用工策略——其官方回应称,此类岗位占比约5%,是”长期保持的指标”。

2. 社会端:老龄化与就业结构性失衡
我国60-64岁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率不足发达国家的50%(美、日等国超55%),但老龄化加速倒逼劳动力供给结构调整。与此同时,年轻人就业压力凸显:服务行业因”薪资低、强度大”对年轻人吸引力下降,而新兴职业(如直播、外卖)分流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

供需错配下,退休人员凭借稳定性强、经验丰富、薪资要求较低等优势,成为企业填补基础岗位空缺的优先选择。

争议:年轻人就业会被挤压吗?

舆论场对此分歧显著:

  • 担忧派认为,退休返聘可能加剧就业挤压。有网友吐槽:”大学生难找工作,退休人员却抢占了基础岗位,一边领养老金一边拿返聘工资,年轻人更难了。” 若企业大规模以退休人员替代全职员工,可能进一步压缩青年的就业机会。
  • 理性派则指出,退休返聘与年轻人就业并非零和博弈。服务行业的基层岗位(如保洁、服务员)本身流动性高、替代性强,退休人员的加入反而能缓解用工荒;而技术型、管理型岗位仍以年轻人为主。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社保政策的过渡性影响。9月起全民社保新规落地后,企业用工成本或进一步上升,促使更多企业倾向招聘无需缴纳社保的退休人员。若监管不介入,可能形成”银发族挤占蓝领岗位”的短期阵痛。

趋势: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放眼全球,中高龄就业已成趋势。日本65岁以上劳动者占比超13%,韩国60岁以上就业率逐年攀升,欧美国家普遍通过延迟退休、鼓励灵活就业应对劳动力短缺。我国《”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也明确提出,”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支持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

但要让退休返聘成为可持续的就业补充,需平衡多方利益:

  1. 政策层面:需明确退休返聘的合规边界,防止企业滥用劳务关系规避社保责任;同时完善灵活就业者的权益保障(如工伤、医疗补贴)。
  2. 企业层面:应建立”年龄友好型”用工体系,例如为退休人员设计阶梯式工时、技能培训计划,而非仅将其视为廉价劳动力。
  3. 社会层面:需打破”年龄歧视”,鼓励年轻人向高附加值岗位转型,同时通过自动化技术(如餐饮机器人)对冲低端岗位流失的影响。

共生的就业生态才是出路

退休人员再就业既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现象,也是企业降本增效的市场选择。但若缺乏有效引导,可能激化代际就业矛盾。未来的关键在于构建**”老中青互补”的就业生态**——让退休者通过灵活就业补充收入、实现价值,让年轻人通过技能升级占据核心岗位,最终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平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