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自私叛逆娃,我才懂:“过度尊重” 是教育毒药

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不少家长都怀揣着美好的期许,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和需求。然而,现实却常常给我们沉重一击,当孩子变得自私又叛逆,我们才如梦初醒,原来 “过度尊重” 正悄然侵蚀着孩子的成长根基,成为最具危害的教育方式。

如今,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家庭中出现了令人痛心的变化。曾经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步入大学后,变得愈发疏远。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冷漠,平日里从不主动联系,对于父母打来的电话、发来的消息,常常选择忽视,仿佛父母成了无关紧要的陌生人。即便是在重要的节日或生日,父母也难以收到孩子的一句问候。而当孩子手头拮据,需要生活费或者有其他用钱需求时,才会突然联系父母,毫无顾忌地伸手要钱。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即便满心委屈,抱怨孩子 “只在要钱时才想起我们”,但出于对孩子的爱,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转账。更令人心酸的是,很多时候,孩子连一句简单的 “谢谢” 都吝啬给予,而父母却还会因为自己能为孩子提供这点经济支持而感到一丝欣慰。当父母鼓起勇气询问孩子为何如此冷漠,不愿与自己沟通时,孩子往往会理直气壮地回应:“你们管得太多了,学习、兴趣爱好、日常说话,什么都要干涉,还总是讲那些大道理,真的很烦,不联系你们,我反而觉得耳根清净。” 此时,父母才深刻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毫无保留的付出,换来的竟是孩子的疏远与反感,而这一切的根源,很可能就在于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 —— 过度尊重。

回顾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严格的家教规矩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餐桌上,长幼有序是铁律,从端饭碗拿筷子,到按照父亲、母亲、哥哥、姐姐,最后才是自己的顺序盛饭,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出错。只有等父亲动了筷子,孩子们才敢开始吃饭,绝不敢有丝毫的抢先。放学回家后,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玩耍或者写作业,而是主动去查看家里还有哪些家务需要帮忙。如果父母还未回家,为父母动手做饭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外求学时,我们深知父母挣钱的不易,对生活费总是精打细算。高中时期,从家里带去的咸菜常常能吃上两周,一个月 40 元的生活费,我们会尽量控制在 30 元以内。当时,1 毛 5 一个的包子,因为觉得价格实惠,成为我们常吃的食物。到了大学,3 毛 3 一两的水饺,吃 3 两都算是难得的 “改善伙食”。离家在外,没有电话的年代,我们通过写信的方式向父母报平安;后来家里有了电话,我们也会隔三差五地主动和父母联系,分享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工作之后,我们更是一心想着努力奋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他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反观现在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与我们当年有着天壤之别。开饭时,他们往往自顾自地先吃起来,完全不会考虑等待其他人。在餐桌上,遇到自己喜欢的菜,甚至会直接端到自己面前,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即便是在做客时,也常常不顾及他人正在夹菜,随意转动餐桌。在家里,让他们帮忙做一点家务简直比登天还难,甚至当他们饿了,看到饭还没做好,还会对父母发脾气。在物质需求方面,他们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都要求父母立刻给自己买。买回来的东西,也不懂得珍惜,常常不是被浪费,就是不小心弄坏、弄丢。父母让他们节省一点钱,他们只是口头答应,实际却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消费欲望。住校时,他们嫌弃住宿条件差,要求父母开启早 6 晚 10 的接送模式,而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睡眠时间。一旦离开家去求学,他们便如同脱缰的野马,彻底放飞自我,与父母失去联系成了常态,这样的孩子,又怎能指望他们未来能够孝顺父母、反哺家庭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呢?是孩子天生性格如此吗?当然不是,追根溯源,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在于对孩子过度的尊重。这种过度尊重,本质上是混淆了 “尊重” 与 “放纵” 的界限,严重忽视了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规则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真正健康的尊重应该是双向的,它既包含对孩子独立人格的认可,也包含引导孩子理解社会规范、学会承担相应责任的要求。然而,现实中许多父母的过度尊重,却演变成了无原则的迁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过分尊重孩子的 “胃”:如今,许多父母只要孩子说想吃什么,就立刻满足,不仅满足,还生怕孩子吃得不够,一味地让孩子吃个够,总觉得不能让孩子 “吃苦”。可结果呢?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根本不懂得珍惜食物,更无法体会食物背后父母所付出的辛劳。他们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稍有不合口味就弃之不顾,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 过分尊重孩子的 “感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在学校里,可能因为和同学闹了点小矛盾,就回家跟父母说 “不想和 XX 同桌”。此时,很多父母不是引导孩子去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而是立刻火急火燎地去找老师调换座位。这种做法看似是在关心孩子,实则是在无意中剥夺孩子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权利感爆棚,总认为自己的需求和舒适就应该被无条件、优先满足,而无需考虑他人的感受,也不用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努力。
  • 过分尊重孩子的 “想法”:当孩子不想做某件有意义的事情时,父母往往选择妥协,不再劝说孩子去尝试。比如,想让孩子去体验一下艰苦的生活,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可孩子一句 “不想去”,父母就轻易地放弃了。这样一来,孩子失去了培养韧性和毅力的关键时机。在未来的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就很容易选择逃避,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 过分尊重孩子的 “物质需求”:孩子想要手机、想要玩具、想要出去玩,各种物质方面的需求,父母往往有求必应。父母们还美其名曰 “不想让孩子有匮乏感”“不想让孩子在和同学的比较中感到自卑”。然而,这种做法却让孩子对物质的获得变得习以为常,完全没有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回报的概念。他们的金钱观逐渐扭曲,不懂得珍惜钱财,更缺乏对父母辛勤付出的感恩之心。像河南新密 12 岁女孩偷拿老人看病钱买 5630 元卡片,以及孩子偷用长辈电子支付充值游戏等新闻事件,就是这种错误价值观的极端体现。

面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亡羊补牢,培养懂感恩、知分寸的孩子。

  • 让孩子看见一切 “来之不易”: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尤其是孩子,通过观察具体的行为过程,并将其转化为符号化的心理表征,是理解抽象规则、价值或概念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钱来得轻而易举,养成不劳而获的不良习惯。因此,我们要让孩子真切地了解父母的辛苦,知道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父母早出晚归、努力工作换来的。如果孩子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我们不妨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让他们亲身体验工作的内容、强度和压力。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预算的讨论,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学费、生活费、房贷等各项家庭开支的来源。对于孩子非必需的物品,我们可以建立一种 “付出才能获得” 的机制,比如让孩子通过完成一定的家务,或者达成某个学习目标等方式,积累积分来兑换。这并非是单纯的物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价值感,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 明确边界,让孩子懂得体贴尊重父母:家庭系统理论强调,清晰的界限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以及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我们爱孩子,给予他们关爱,但绝不能放纵孩子的任性。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就要给孩子立好规矩,坚决拒绝孩子那些理所当然的使唤。比如,当孩子想吃香蕉时,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香蕉在这里,你想吃自己拿,并且应该问问妈妈要不要。” 同时,我们还要要求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像收拾自己的房间、饭后洗碗筷等。这不是让孩子帮忙,而是让他们明白,作为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家庭的和谐与整洁贡献自己的力量。
  • 让孩子懂得分享和感恩: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为,比如分享、帮助他人、懂得感恩等,都是在环境的强化下逐渐形成的。在家里,我们要坚决杜绝孩子吃独食的现象。如果有美味的食物,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分享,不能总是让孩子一个人独享。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需求,比如爷爷奶奶牙齿不好,需要吃软一些的食物,像面包等,我们要鼓励孩子主动分享可食用的食物给爷爷奶奶。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在收到礼物、得到别人帮助后,真诚地向对方表示感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必须要和别人友好相处,礼尚往来。让孩子理解感恩并不是一种客套,而是对他人善意和付出的真切看见与珍视。

很多孩子变得自私叛逆,并非是他们的天性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在 “过度尊重” 的蜜罐里泡出的苦果。我们错把单向的、无底线的迁就当成了尊重,却忘记了真正的尊重,是要帮助孩子成长为能够独立行走于社会,懂得换位思考,心怀感恩的人。教育孩子,既需要满满的爱,也需要清晰明确的规则;既需要适度的满足,也需要让孩子体验一定的 “匮乏”;既需要适时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也需要坚定地引导,确保他们不走偏路。爱孩子,是为人父母的本能,但如何去爱,却是一门需要我们用智慧和勇气去学习的大学问。让我们不要再重蹈 “过度尊重” 的覆辙,努力在尊重和规则、满足和付出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用心培养一个内心丰盈、懂得感恩、能够自食其力的孩子,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