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信办近期持续深入开展 “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 整治涉企网络‘黑嘴’” 专项行动,并公开曝光了第二批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中,“黑嘴” 们通过发布负面信息胁迫企业合作、捏造不实消息诋毁企业形象等手段,严重破坏了营商网络环境,扰乱了市场秩序,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根治。

“通信圈” 等账号的行径堪称赤裸裸的商业敲诈。它们长期集纳发布涉企负面信息,以此为筹码,以 “茶水费”“商业合作” 等名义向企业索取高额费用,甚至在合作到期前持续发布虚假不实信息威胁企业续签合同。这种行为如同网络世界的 “拦路抢劫”,企业若不 “就范”,便可能面临声誉受损、经营受阻的困境。这些账号的存在,不仅让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更在无形中助长了网络敲诈勒索的歪风邪气,让正常的商业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国际投行研究报告” 等账号则打着 “研究”“资讯” 的幌子,行诋毁企业之实。为了博取流量,它们长期恶意集纳炒作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发布 “业绩真实性存疑”“营业收入骤然下滑” 等虚假不实信息,甚至歪曲解读企业财务报表,恶意唱衰企业经营状况。要知道,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关乎其生存与发展,尤其是上市公司,其股价和市场表现与企业声誉紧密相连。这些账号的不实言论,可能误导投资者决策,导致企业股价波动,影响企业的融资和发展,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也构成了威胁。
“固收嘚啵李” 等账号将矛头指向了金融机构,它们以 “标题党”“小作文” 等形式,长期发布炒作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 “业绩爆雷”“产品兑付大规模逾期” 等虚假不实信息。金融机构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稳定运行关乎金融市场的秩序和社会的稳定。这些虚假信息的传播,容易引发投资者的恐慌,导致挤兑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干扰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甚至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险,破坏力不容小觑。
“大嘴博士” 等账号的行为则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其运营主体与某美妆产品企业存在商业利益关系,却多次针对同领域竞争对手产品发布炒作没有法律效力的测评信息,误导消费者。市场竞争本应是基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的公平较量,而这种带有商业利益倾斜的虚假测评,人为地扭曲了市场信号,让消费者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也让合规经营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些 “黑嘴” 之所以能够滋生蔓延,一方面是因为部分账号运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流量,不惜铤而走险,触碰法律和道德的红线;另一方面,也与部分网络平台的监管不力有关。虽然此次通报中提到涉事账号已被依法依约处置,但在前期,这些账号能够长期发布违法违规信息,说明平台在内容审核、账号管理等方面还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此类行为。此外,企业在遭遇 “黑嘴” 攻击时,维权成本较高、举证难度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让 “黑嘴” 们有恃无恐。
要彻底斩断 “黑嘴” 的黑手,需要多方合力、久久为功。国家网信办等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对涉企网络 “黑嘴” 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 “黑嘴” 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其违法成本,让 “黑嘴” 们不敢为。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要加强对平台账号的管理和内容审核,建立健全涉企信息发布的审核机制,对发布虚假信息、恶意诋毁企业的账号,要及时采取禁言、关闭等处置措施,并将相关主体纳入黑名单,从源头上遏制 “黑嘴” 的传播。
企业自身也应提高警惕,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当遭遇 “黑嘴” 攻击时,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及时收集证据,向有关部门举报。同时,企业要注重自身的合规经营,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过硬的产品服务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从根本上减少 “黑嘴” 可乘之机。
营造清朗的营商网络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坚决斩断 “黑嘴” 黑手,才能让企业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安心经营、专心发展,才能让市场活力充分迸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