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事件】奔驰多款车型骨折价促销,最低12万起售
2025年8月,中国汽车市场掀起新一轮价格战风暴,百年豪华品牌奔驰也未能幸免。据行业媒体报道,奔驰旗下多款主力车型在华售价断崖式下跌,部分经销商甚至报出”骨折价”——奔驰A级轿车最低仅需12.56万元,相当于官方指导价的五折;奔驰C级、EQA、EQB等热门车型降幅同样惊人,部分配置车型售价跌破20万元大关。这一价格水平不仅刷新了奔驰入华以来的最低纪录,更直接冲击了传统豪华车市场的价格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降价并非奔驰官方统一政策,而是多地经销商为清库存、回现金流的自发行为。例如,上海某经销商对奔驰A级1.3T入门款车型给出12.56万元的报价,较厂商指导价(约21万元)直降8.4万元;奔驰C级长轴距版部分配置车型售价已下探至22万元左右,与主流合资品牌中高配车型相当。此外,新能源车型EQB、EQA的降价幅度更为激进,部分门店甚至推出”购车送保险””零首付五年免息”等组合优惠,试图吸引消费者买单。
然而,大幅降价并未换来销量提振。数据显示,奔驰在中国市场的电动车月销量已从去年同期的数千辆暴跌至约1000辆,传统燃油车虽凭借低价维持一定热度,但整体市场份额持续萎缩。更严峻的是,降价潮已引发连锁反应——唐山、东营、洛阳等多地奔驰4S店突然关闭,官方解释为”业务调整”,实则暴露出经销商体系因长期亏损而崩溃的危机。
【奔驰困境】营收利润双杀,中国成全球最大”拖油瓶”
降价背后,是奔驰今年以来惨淡的业绩表现。根据其2025年上半年财报,集团营收同比下滑8.6%,税后净利润暴跌55.8%,其中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骤降68.7%。作为奔驰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区的表现尤为惨烈——不仅销量跌幅居全球各区域之首,更成为拖累整体利润的核心因素。
分析人士指出,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颓势由多重因素叠加导致:
- 国产电动车的降维打击: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本土品牌凭借智能化、电动化技术优势,以”油电同价”甚至”电比油低”的策略抢占市场,而奔驰的电动车型(如EQ系列)因续航、智能化体验不足,难以与国产高端电动车竞争。
- 消费者需求转向:中国年轻一代购车群体更注重性价比与科技配置,对传统豪华品牌的溢价接受度降低,奔驰引以为傲的”品牌光环”逐渐失效。
- 价格战恶性循环:为应对国产车攻势,奔驰被迫加入降价阵营,但过度依赖折扣不仅损害品牌形象,更挤压了经销商利润空间,最终导致渠道信心崩塌。
奔驰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在近日接受德国《商报》专访时坦言:”中国车市正处于一场’达尔文式’的内卷竞争中——100多家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疯狂降价,这种风气正在危害所有参与者。”他特别强调,奔驰不会效仿部分竞争对手”不计代价抢夺市占率”的做法,因为”通过大规模促销维持销量的策略是错误的”。
【康林松的焦虑】”100多家车企混战”,奔驰拒绝”自杀式竞争”
在康林松看来,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已演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超过100个汽车品牌拥挤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自主品牌到外资巨头,所有人都被迫卷入一场没有底线的价格战。他警告称,这种”适者生存”的内卷不仅会摧毁企业盈利能力,更可能引发整个产业链的系统性风险。
事实上,康林松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除奔驰外,宝马、奥迪、大众等德国车企同样陷入困境——宝马上半年在华销量下滑超20%,奥迪被迫关闭部分经销商网点,大众集团甚至传出考虑调整中国区战略的消息。更讽刺的是,这些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豪门”,如今却因定价权丧失而沦为价格战的牺牲品。
值得注意的是,奔驰的选择是”战略性收缩”。康林松明确表示,集团将优先保障高利润车型的盈利能力,而非盲目追求销量数字。”我们不会为了短期市场份额而摧毁品牌价值,”他说,”奔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豪华体验与技术创新,而非低价竞争。”
【行业反思】价格战没有赢家,中国车市亟需回归理性
奔驰的困境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层矛盾:当”以价换量”成为常态,车企、经销商与消费者最终都将付出代价。
- 对车企而言,持续降价必然挤压研发与生产投入,长期来看将削弱技术迭代能力;
- 对经销商而言,微利甚至亏损销售导致资金链断裂,大量4S店倒闭进一步破坏销售网络稳定性;
- 对消费者而言,看似捡漏的低价背后,可能是减配、延迟交付或售后服务缩水的隐性风险。
业内专家呼吁,中国车市需要从”野蛮生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加强反不正当竞争监管,避免恶性价格战扰乱市场秩序;车企需回归产品本质,通过技术突破与用户服务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而消费者也应理性看待”低价诱惑”,警惕”便宜没好货”的潜在陷阱。
【未来展望】奔驰能否翻身?押注高端电动化与本土化调整
面对严峻挑战,奔驰并未坐以待毙。据内部人士透露,集团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推出新一代纯电平台车型,并加大对中国本土研发的投入,针对中国用户需求定制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功能。此外,奔驰或将进一步优化渠道布局,通过关闭低效门店、提升单店效率来降低成本压力。
然而,能否扭转颓势仍取决于两大关键因素:一是奔驰能否在电动化赛道上实现技术突围,真正推出媲美甚至超越国产高端电动车的标杆产品;二是中国车市的价格战何时降温,让豪华品牌重新获得合理的利润空间。
可以预见的是,在”达尔文式内卷”的洗礼下,中国汽车市场将迎来一轮残酷的洗牌——只有那些兼具技术实力、品牌韧性与发展智慧的玩家,才能在这场生存游戏中笑到最后。而对于奔驰来说,如何在坚守豪华定位与适应本土竞争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其未来能否重拾辉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