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专科医生警示:少做这件事,癌症可能很快复发
案例警示:一场本可避免的”过度手术”
沈明(化名)是一名胃癌患者,因腰部剧烈疼痛被妻子搀扶进诊室。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多发骨转移,腰3椎体严重破坏,随时可能骨折。然而,他一个月前刚在当地医院接受了”成功的胃癌根治术”——手术很漂亮,但问题在于:术前检查严重不足。
当地医生仅做了胸片和肝胆B超,未进行骨扫描(ECT)、超声内镜等关键分期检查。而沈明术前已有腰背酸胀、碱性磷酸酶(ALP)显著升高等骨转移提示,却被忽视。最终,他接受的”根治手术”实际上可能加速了病情恶化——手术前可能已有隐性转移,本应先进行全身治疗而非直接手术。
这个案例暴露了一个普遍问题:许多医生和患者过于关注”手术本身是否成功”,却忽略了更关键的术前评估——该不该做手术?有没有转移?术后如何防复发?
为什么术前全面评估如此重要?
1. 手术不是万能的:盲目手术可能加速恶化
- 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术前必须明确肿瘤分期(T/N/M分期),才能决定能否手术、是否需要先化疗/放疗。
- 骨扫描、超声内镜、增强CT等检查,能发现潜在转移(如骨、淋巴结、肝脏等),避免”切了一个,漏了一片”。
- 如果已经存在远处转移(如骨转移),手术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因创伤打击,让肿瘤更快扩散。
2. 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被忽视的”转移信号”
- ALP是肝功能指标之一,但显著升高(尤其无肝胆疾病时)可能提示骨转移或肝转移。
- 沈明的ALP异常升高,加上腰背酸痛,本应是骨转移的重要线索,但被医生忽略。
3. 医生的”技术至上”误区
- 许多基层医生或外科医生过于关注”手术做得漂亮”,却缺乏全局观念:
- 该做新辅助治疗(术前化疗/放疗)的,直接手术 → 肿瘤未缩小,手术效果差。
- 该先检查分期的,急着开刀 → 发现转移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 该术后辅助治疗的,草草了事 → 复发风险大增。
癌症治疗的核心:策略比技术更重要
1. 好医生的标准:不仅是”刀法好”,更要”会思考”
- 将军不一定要枪法最好,但必须懂得战略部署。同样,肿瘤医生不仅要会手术,更要:
- 精准分期(明确肿瘤范围)
- 合理选择治疗顺序(先化疗?先手术?还是联合治疗?)
- 全程管理(手术+辅助治疗+随访防复发)
2. 患者&家属:别只问”能不能切”,更要问”该不该切”
- 术前必须明确的问题:
- 肿瘤分期?有没有转移?(需CT、MRI、超声内镜、PET-CT等检查)
- 手术能根治吗?还是只是姑息性切除?
- 术后是否需要化疗/放疗?
- 警惕这些误区:
- ❌ “手术越快做越好”(可能错过关键检查)
- ❌ “大医院医生做的手术一定没问题”(也可能漏检)
- ❌ “指标高一点没关系”(如ALP升高可能是转移信号)
如何降低癌症复发风险?关键在”全程管理”
1. 术前:精准分期,避免”误切”
- 胃癌/食管癌:超声内镜(判断淋巴结转移)、增强CT/PET-CT(查肝肺骨转移)。
- 肺癌/乳腺癌:骨扫描、脑MRI(某些类型易脑转移)。
- 任何癌症:如果术前有疼痛、指标异常(如ALP、LDH),必须追查原因!
2. 术后:辅助治疗+密切随访
- 高危患者(如淋巴结阳性、切缘不净)必须做化疗/放疗/靶向治疗。
- 定期复查(CT、肿瘤标志物、骨扫描等),早期发现复发迹象。
3. 患者自我管理
- 不盲目相信”手术成功=治愈”,术后仍需严格遵循医嘱。
- 出现新症状(疼痛、乏力、体重下降)及时就医,可能是复发信号。
结语:癌症治疗,少做”致命漏检”
沈明的悲剧并非个例——许多癌症复发,并非因为手术失败,而是因为术前该做的检查没做,该先治疗的没治疗,盲目手术反而加速恶化。
医生的责任:不仅要有精湛技术,更要有全局观念,避免”技术至上”的陷阱。
患者的责任:不仅要找好医生,更要主动了解治疗策略,避免”只问能不能切,不问该不该切”。
治疗癌症,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少做一件关键检查,可能让癌症更快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