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惊现 “绿豆”?竟是活体蜱虫!六岁男童遭遇惊险一幕

近日,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六岁男童轩轩(化名)的家长意外发现,孩子的头顶上莫名冒出了一粒看似 “绿豆” 的东西。凑近仔细查看后,惊恐地发现这竟然是一只活体昆虫,其头部已经深深嵌入孩子的头皮之中。家长在极度惊慌之下,立刻带着轩轩前往医院就诊。

经医生检查,最终确认叮咬轩轩的正是一只蜱虫,并且其口器已完全刺入皮肤组织。在医生专业且谨慎的操作下,这只紧紧吸附在轩轩皮肤上的蜱虫才被成功取下。取下的蜱虫让人看着触目惊心,也让家长后怕不已。

蜱虫,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它还有许多俗称,像草扒子、草别子、牛虱、草蜱虫、草爬子等。蜱虫是一种体形微小却十分危险的专性吸血寄生生物。成虫在未吸血时体长约 3 – 5 毫米,而一旦吸血后,其身体会显著增大,甚至能达到黄豆粒大小。每年的春夏季节,便是蜱虫活动的高峰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蜱虫堪称多种传染病的媒介,它吸血的时间越长,疾病传播的风险也就越大。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蜱虫能够传播如莱姆病、森林脑炎、出血热等多种严重疾病,这些疾病一旦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蜱虫多栖息于草丛、树林、灌木丛等植被茂密的地方。在公园、郊外、山区等场所,它们的活动尤为频繁。因为这些地方不仅为蜱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而且还有众多可供它们寄生的宿主,无论是人类还是宠物,都有可能成为蜱虫寄宿的目标。

蜱虫之所以能够牢牢地叮咬并吸附在宿主身上,关键在于它特殊的口器。其口器由中间的垂唇和两侧的螯肢构成,垂唇呈倒钩状,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强大的附着力,能够轻易地刺入宿主皮肤。当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可能根本没有察觉到蜱虫已经悄然爬上身体,开始了它的吸血过程。

一旦发现蜱虫叮咬,尽快完整取出虫体是重中之重。然而,取出蜱虫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操作不当,很可能导致蜱虫的口器残留在皮肤内,从而引发感染等更为严重的问题。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发现被蜱虫叮咬后,应尽快使用细口镊子或专门的蜱虫移除工具。在操作时,要尽量贴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的头部或口器,然后缓慢而稳定地向上提拉,确保蜱虫的头部和身体完整移除。若家长对自己的操作没有把握,担心无法完整取出蜱虫,应立即前往医院,由医生进行专业处理。

移除蜱虫后,伤口的处理也至关重要。要用碘伏或酒精对叮咬部位进行彻底消毒,以减少感染风险。如果伤口出现红肿、疼痛或渗血等情况,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适量的抗生素软膏,然后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包扎。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要保持伤口及其周围皮肤的清洁,避免用手搔抓或摩擦,防止伤口破损继发感染。在伤口未完全愈合前,尽量避免沾水。如果不小心沾水,应及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并重新进行消毒处理。

此外,在蜱虫叮咬后的数天至数周内,一定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蜱虫叮咬可能会引起局部皮肤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瘙痒等,一般可口服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症状。若出现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这可能是感染了蜱虫传播的病原体,此时应立即就医,并务必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对于广大市民来说,预防蜱虫叮咬才是关键。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前往蜱虫易滋生的地区,如草丛、树林等。若必须进入此类区域,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穿着长袖长裤,将裤脚扎紧塞进袜子里,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同时,可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以有效防止蜱虫附着。但要注意,驱避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避免过量。户外活动结束后,进入室内前应认真检查全身,尤其是腋下、腹股沟、头皮、耳后等隐蔽部位。如果携带宠物进行户外活动,还应仔细检查宠物的体表,看是否有蜱虫附着。回家后,应及时更换衣物并洗澡。

此次六岁男童轩轩被蜱虫叮咬的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享受户外活动带来的乐趣时,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对蜱虫的防范措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