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倒逼防蚊需求升级 中医药方案显优势
据央视新闻报道,广东省在7月27日至8月2日期间暴发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累计报告2892例病例,主要集中在佛山、广州等地。虽然暂无重症死亡案例,但广东省疾控中心专家康敏警示:”伊蚊作为传播媒介的活跃度仍处高位,防控形势复杂。”

这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让公众再次聚焦”防蚊”这一基础防疫环节。杭州市疾控中心随即发布权威指南,除常规建议外,特别强调”使用含避蚊胺等成分的驱虫剂”和”中药辅助驱蚊”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新华医院推出的**”草本驱蚊香”**凭借日均2000份的销量成为现象级产品,其背后折射出传统医学在现代公共卫生领域的创新应用。
拆解”网红驱蚊香”配方:四味药材的科学配伍
走进浙江省新华医院中药房,记者见到这款畅销驱蚊香的核心成分——甘松、佩兰、艾叶、广藿香。主管中药师李影影介绍:”每包售价4.75元,内含经过科学配比的中药材,通过双重机制实现驱蚊效果。”
- 环境调节:降低蚊虫孳生率
广藿香与佩兰均属中医”化湿药”范畴。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易滋生蚊虫,而这两味药材能通过挥发性物质调节局部小气候湿度。”就像天然除湿机,减少适合蚊子繁殖的潮湿微环境。”李影影比喻道。 - 生物驱避:干扰蚊虫感官系统
艾叶中的桉油精、广藿香中的百秋李醇等活性成分,会释放出蚊虫厌恶的特殊气味。实验数据显示,这类挥发性物质可干扰蚊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使其难以定位目标。”相当于给人体罩上‘隐形防护罩’。”
相较于市面常见的化学驱蚊剂,该配方优势在于**”多靶点作用”**:既通过物理屏障阻隔蚊虫接触,又从源头降低孳生概率,同时避免部分人群对DEET(避蚊胺)可能产生的皮肤过敏反应。
设计革新:抛弃包装的”极简主义”智慧
与市面上精致礼盒装的中药香囊不同,这款驱蚊香采用**”裸装”设计**——直接将药材粉碎后分装于透气无纺布袋中。”很多人不知道,精美包装反而会阻碍药效发挥。”医院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陈海滨解释,传统香囊常因层层包裹导致气味闷在布料内,而裸露的药材能更快速扩散有效成分。
实测显示,在20平方米房间内放置一包驱蚊香,1小时内蚊虫靠近频率下降约60%。使用者反馈:”气味比普通香囊浓烈但不刺鼻,有点像雨后草地的清新感。”这种直观体验源于药材配比的精准控制:既保证足够浓度驱蚊,又避免过度刺激呼吸道。
便捷性也是其走红关键——”可以放在床头柜、汽车仪表盘、背包甚至口袋里,就像随身携带‘隐形蚊帐’。”陈海滨补充说,医院已接到大量企业团购订单,用于办公室、幼儿园等场所的群体防护。
中西医协同:传统智慧对接现代防疫需求
面对公众对中药驱蚊效果的疑虑,浙江省新华医院提供了临床观察数据:在去年夏季开展的对照实验中,使用该驱蚊香的区域蚊虫密度较对照组降低42%,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这不是要替代化学防护,而是提供更多元选择。”李影影强调,对于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群体,中药驱蚊香可作为温和补充方案。医院同时提醒使用者注意:
- 避免直接接触皮肤破损处
- 建议每3天更换一次以保证药效
- 配合清理积水等物理防蚊措施效果更佳
杭州市疾控中心专家指出,此类中医药产品的普及体现了”治未病”理念的现代延伸:”通过改善环境减少疾病传播途径,正是公共卫生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观察:小香包背后的健康消费新趋势
据医院药剂科统计,驱蚊香自6月推出以来,销量逐月攀升,近期日均订单量突破2000份,不仅覆盖杭州本地,还通过互联网医院渠道销往广东、福建等南方省份。消费者调研显示,复购用户最看重的是”天然成分””老人儿童适用””无明火隐患”三大特性。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从抗疫中药颗粒到防流感香囊,传统医药在预防医学领域的价值正被重新发现。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斌指出:”当现代医学聚焦病原体本身时,中医更注重人与环境的整体平衡,这种思维对传染病综合防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结语)
在基孔肯雅热等输入性疫情风险犹存的当下,浙江省新华医院这款4.75元的驱蚊香,以其”草本配方+科学验证+亲民价格”的组合拳,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实用的防蚊工具,更成为观察中医药现代化转型的生动窗口。正如陈海滨所言:”最好的防疫,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