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遮天》微短剧上线即爆火,AI技术成核心亮点
6月20日,掌阅科技推出的首部AI深度融合微短剧《遮天》在抖音、速看短剧APP等平台上线,仅数日便实现全网话题量破亿,预约人数超5.4万,首集点赞32.7万。这部改编自起点中文网百亿点击量仙侠神作的微短剧,凭借AI技术在特效、建模、渲染等环节的全链路应用,成功还原了原著中“九龙拉棺”“妖兽对决”等经典场景,观众评价其“视觉震撼”“AI特效不违和”。

《遮天》的成功并非偶然。早在筹备阶段,掌阅便联合原创团队对原著1800章内容进行AI辅助分析,简化支线剧情以适配微短剧节奏,同时运用AI生成角色设定与场景概念图。拍摄完成后,AI进一步优化实拍画面,例如通过算法增强“九龙拉棺”的宇宙空间感,使妖兽动作与实景无缝融合。掌阅CEO孙凯强调:“AI的量产能力需与艺术独特性平衡,《遮天》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坚持了对原著精神的还原。”
二、AI微短剧的三大应用场景与行业突破
《遮天》的案例揭示了AI技术在微短剧领域的深度渗透,其应用已从单一特效制作扩展至全流程生产:
- 前期筹备:AI辅助IP改编与设定
面对《遮天》庞大的世界观,AI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快速提炼关键情节,辅助编剧简化支线,确保主线紧凑。同时,AI生成角色三视图与场景草图,大幅缩短前期筹备周期。 - 中期拍摄:虚实结合的“AI+实拍”模式
在真人实拍基础上,AI通过动作捕捉与三维建模强化特效。例如,“九龙拉棺”场景中,AI合成宇宙背景与实拍演员,避免了传统绿幕拍摄的“假太空”问题。 - 后期制作:AI驱动的渲染与优化
AI算法实时渲染妖兽毛发、光影效果,解决早期AI微短剧“面部僵硬”“口型不同步”等痛点。掌阅透露,《遮天》中AI生成的妖兽动作流畅度已接近真人表演水平。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AI微短剧数量同比增长300%,题材集中于科幻悬疑与仙侠玄幻。例如,央视频《中国神话》用AI重建古蜀场景,《山海奇镜》通过AI生成玄幻生物,均实现降本增效。
三、“AI微短剧+”产业生态:从工具到新业态
随着Sora、可灵等大模型的成熟,AI微短剧正从“技术尝鲜”转向“产业升级”,催生三大趋势:
- IP开发新模式:AI赋能长尾效应
仙侠、科幻类IP因场景宏大、特效需求高,成为AI微短剧首选。《遮天》的成功验证了AI在IP改编中的价值——低成本、高还原度、快速迭代。未来,更多经典IP(如《诛仙》《凡人修仙传》)或通过AI微短剧实现“长尾开发”。 - 出海与商业化:AI降低全球竞争门槛
AI换脸、多语言配音技术使微短剧出海成本骤降。风芒平台《兴安岭诡事》通过AI本地化翻译,单部剧出海成本控制在10万元内。昆仑万维的SkyReels-V1模型更以“影帝级微表情”提升AI演员表现力,助力国产微短剧争夺东南亚、欧美市场。 - 技术标准与伦理挑战
尽管AI微短剧爆发式增长,行业仍面临“原创性争议”“演员权益”等问题。孙凯指出:“AI需服务于故事内核,而非替代创作。”未来,建立AI内容审核标准、保障真人演员数字肖像权将成为关键。
四、未来展望:“AI微短剧+”或成文娱新基建
《遮天》的破圈证明,AI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文娱生产链的引擎。随着多模态大模型(如文本-图像-视频联合生成)的突破,AI微短剧将向以下方向进化:
- 互动叙事:AI根据用户选择实时生成分支剧情;
- 虚拟制片:全AI驱动的“数字演员+虚拟场景”拍摄;
- 长短视频融合:AI将微短剧IP扩展为游戏、漫画等衍生形态。
DataEye分析师预测,2025年AI微短剧市场规模或突破50亿元,“AI+实拍”的《遮天》模式将成为行业标杆。在技术、资本与政策的三重推动下,“AI微短剧+”或将重塑文娱产业格局,开启“人人可创作、秒级出精品”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