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顿顿离职看内容型公司IP困局:当个体影响力超越组织边界,谁在定义”公司声音”?

一、事件回顾:一场”结构性离婚”的必然性

2025年6月18日,东方甄选旗下账号联合宣布主播顿顿(王若顿)合约到期不再续约。表面看,这是一次普通的职业变动,但背后折射的是内容型公司普遍面临的**”IP与组织权力博弈”**困境。

顿顿作为东方甄选的”六边形战士”——双语能力、文化底蕴、高情商形象,早已成为平台的核心流量入口之一。然而,当他的个人影响力突破”员工”身份标签,甚至成为用户情感联结的核心时,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张力便难以调和。正如文中所述:”一个非创始人IP,在内容型组织里走红之后,能有什么宿命?答案似乎早已写好。

二、深层矛盾:组织控制与个体表达的对撞

  1. IP的本质是反组织的
    • 粉丝经济时代,用户追随的是”人设”而非品牌口号。顿顿的温润儒雅形象、文化输出能力,使其成为独立于东方甄选之外的注意力中心。这种影响力天然与组织的标准化管理冲突——公司需要可控的”工具人”,而IP需要表达自由。
    • 历史案例比比皆是:李子柒与微念的纠纷、浪胃仙”出走”事件,均因IP与机构在利益分配、话语权上的失衡而破裂。
  2. 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的”IP特权”
    • 创始人(如俞敏洪、董明珠)做IP是天然合理的,因为他们是公司人格化的终极载体。而职业经理人或普通员工若试图打造个人IP,则面临”僭越”风险——说多了像抢权,说少了像工具人。
    • “偷感型IP”的崛起更加剧了组织的不安全感:员工利用公司资源孵化个人账号,却不承担风险,最终可能带走流量另起炉灶。

三、行业痛点:流量时代的权力再分配

  1. 公司的两难选择
    • 扶持员工IP能快速变现,但失控风险高;收紧管控则可能扼杀创造力,导致人才流失。文中指出:”当个人影响力崛起,公司就陷入两难:继续扶持,担心控不住;收回来,又怕伤感情、失用户。
  2. 机制缺失下的零和博弈
    • 当前多数公司对IP的管理停留在”账号归属””内容审核”等表层,缺乏对发言权、收益分配、风险兜底的系统性设计。顿顿的离开本质上是组织未能提供”IP共存”的制度保障。

四、未来出路:从”控制”到”共生”的范式转移

  1. 创始人IP的不可替代性
    •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人格化IP仍是最高效的信任载体。俞敏洪、雷军等通过个人叙事传递公司价值观,本质是将”人”作为商业基础设施。
  2. 构建”人格矩阵”的可能性
    • 参考MCN机构的成熟模式,头部公司需设计多IP协作体系
      • 明确核心IP(创始人)与次级IP(员工)的分工;
      •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如分成、股权绑定);
      • 通过合同界定内容版权、粉丝归属等边界。
  3. 去中心化的协作网络
    • 长远来看,公司可能需转型为”赋能型平台”,将表达权下放给创作者,通过算法、流量扶持而非行政管控来维系生态。类似YouTube的”创作者经济”,但需解决本土化落地问题。

五、结语:权力重构下的商业文明新命题

顿顿事件绝非个案,而是内容产业升级的必经阵痛。当”表达即资产”成为现实,公司必须回答:

  • 谁有权定义”公司声音”?
  • 如何在不扼杀创造力的前提下实现可控增长?

答案或许藏在”制度型人格矩阵”的构建中——既保留创始人的核心地位,又为员工IP提供上升通道。否则,每一次”结构性离婚”都只会消耗行业信任,最终无人赢家。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