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城市街头,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曾经稀缺的药店,如今密度远超奶茶店、便利店,甚至在同一个小区门口,都能看到多家药店隔街相望。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5 月,全国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店总数超 64 万家,而同期全国新茶饮门店数量仅 51.5 万家 —— 药店比日常消费需求旺盛的饮品店多出 12.5 万家。更令人意外的是,2022 年全国零售药店市场销售额达 5421 亿元,是新茶饮市场规模的近两倍,12 月单月销售额更是突破 800 亿元,同比激增 82%。
一边是 “非日常刚需” 的药品,一边是 “高频消费” 的饮品,为何药店能在数量和规模上实现 “反超”?这场看似违背市场常识的 “药店扩张潮”,背后藏着政策变革、资本逐利与民生需求的复杂博弈。
政策破局:从 “以药养医” 到 “医药分离”,药店分得万亿蛋糕
若要追溯药店扩张的起点,2017 年无疑是关键转折点。在此之前,国内医药市场长期被 “以药养医” 模式主导 —— 公立医院凭借处方垄断权,占据了超 60% 的药品销售份额。当时,医院药房可对药品实行 15% 的 “顺价加成”,部分医生还能通过开具高价药获取回扣,“小病大治、贵药滥开” 的现象屡见不鲜。患者拿着处方,只能在医院药房购药,完全没有选择权,药店则只能销售无需处方的 OTC 药品,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2017 年,国家出台《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当年 9 月 30 日起,公立医院药房实现 “药品零差价销售”—— 药品按进价卖出,医院不得从中盈利。这一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 2016 年《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落地延伸,后者首次提出 “医院需按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禁止限制处方药外流”,从制度上打破了医院对处方的垄断,将购药选择权交还给患者。
“医药分离” 政策的出台,如同在平静的医药市场投下一颗巨石。过去被医院牢牢掌控的 “处方药市场”,首次向零售药店敞开大门。要知道,处方药中包含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药物,这类药品具有 “刚需、高频复购” 的特点,是医药市场的核心利润来源。政策相当于从规模超万亿的医药市场中,为零售药店切出了一块 “肥肉”。在此之前,多数药店只能靠低价医保药引流,靠销售高毛利 OTC 药品、甚至米面粮油等非药品维持生计;政策落地后,药店终于有机会承接医院外流的处方,盈利模式迎来根本性转变。
政策红利的释放不止于此。2019 年起,国家集采、创新药 “双通道”、门诊统筹纳入药店等一系列改革相继落地,进一步为药店 “输血”。其中,“双通道” 政策允许患者在定点药店购买新进医保的创新药,解决了医院药房创新药储备不足的问题;“门诊统筹” 则将药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患者在药店购药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大大提升了药店的吸引力。数据显示,2018-2022 年,居民在零售药店的购药支出从 1645 亿元增至 2484.41 亿元,占医药总费用的比例从 13.55% 提升至 15% 以上。
与此同时,医院内部的用药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住院用药占比从过去的 80% 降至 46%,门诊用药量大幅增加,且有医保支付加持。原本依赖医院渠道的药企,也纷纷将营销重点转向连锁药店。多重政策叠加下,零售药店从 “边缘配角” 一跃成为医药市场的 “核心玩家”,扩张的闸门就此打开。
资本狂欢:“跑马圈地” 而非 “卖药盈利”,药店成资本市场棋子
政策东风之下,最先嗅到商机的是资本。在资本眼中,药店的价值早已超越 “卖药赚钱” 本身,而是成为撬动资本市场的 “杠杆”。
2018 年,全国药店数量约 50 万家;到 2022 年,这一数字飙升至 62 万家,4 年间新增 12 万家,且新增药店以连锁品牌为主。背后的逻辑很简单:资本通过并购地方药店品牌、快速开设新店,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在资本市场获得高估值;再以高估值为基础,通过定增融资募集更多资金,继续并购、开店,形成 “并购 – 估值提升 – 再并购” 的循环。
这种 “跑马圈地” 的模式在连锁药店行业尤为明显。国内上市的连锁药店企业,每家几乎都手握 1 万家以上门店。例如,益丰药房、老百姓大药房等头部企业,每年新增门店数量均超千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甚至出现过 “两家药店相隔百米、同日开业” 的激烈竞争场景。部分城市为了避免药店过度密集,不得不出台 “距离限制”:三亚规定药店间距不小于 100 米,上海则要求 300 米内不得重复开设药店。
资本为何对药店如此狂热?核心在于 “规模即价值”。在资本市场,连锁药店的估值往往与门店数量、市场占有率挂钩 —— 门店越多,意味着承接处方的能力越强,未来盈利预期越高,股价和市值也随之水涨船高。至于单店是否盈利,反而不是资本首要考虑的问题。数据显示,过去几年连锁药店的平均净利润率仅 5% 左右,也就是说,100 万元的营业额,纯利润只有 5 万元;2021 年,大型连锁药店中,有 18.18% 的企业销售额出现负增长,不少门店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即便如此,资本依然乐此不疲。因为对资本而言,亏损的门店可以随时关闭,只要整体规模足够大,就能在资本市场持续获利。这种 “重规模、轻盈利” 的逻辑,与奶茶店、便利店等连锁行业的扩张模式如出一辙 —— 先通过补贴、低价抢占市场,再通过上市、并购实现资本退出。只不过,药店承载着民生健康功能,这种纯粹的资本游戏,难免让人担忧其对药品质量和服务的影响。
现实困境:药店 “多而不优”,患者仍偏爱医院药房
尽管药店数量激增、政策利好不断,但现实情况是,多数药店仍面临 “盈利难” 的困境,患者也并未真正养成 “医院看病、药店买药” 的习惯。
从患者角度看,“医院药房优先” 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中老年人,他们习惯了 “看病 – 开药 – 取药” 的一站式服务,即便医院药品零差价,也更愿意在医院药房购药 —— 一来无需额外跑路,二来医院药品的质量让他们更放心。更重要的是,虽然政策允许处方外流,但医院处方电子化程度不足、药店医保监管严格等问题,导致处方外流 “落地难”。例如,部分医院的处方不提供纸质版,患者无法凭处方到药店购药;即便拿到处方,药店若存在医保违规行为(如刷医保卡购买非药品),也会面临严厉处罚,这让药店在承接处方时格外谨慎。
从药店自身来看,竞争激烈、成本高企是主要难题。为了吸引顾客,药店不得不推出 “满额送鸡蛋”“0 元换购”“免费测血压血糖” 等促销活动,这些营销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同时,药店的盈利结构也存在隐患:虽然处方药是核心利润来源,但医院外流的处方有限,多数药店仍需靠销售保健品、保健器材等高附加值商品盈利。部分药店甚至存在 “推荐高价药”“过度推销保健品” 等问题,反而损害了消费者信任。
更严峻的是,中国药店早已出现 “过剩” 现象。按照国际惯例,每 6000 人拥有 1 家药店是合理密度;而中国目前平均每 3000 人就有 1 家药店,成都、重庆等城市更是达到每 1800-2000 人 1 家药店。这种 “过度饱和” 的状态,不仅导致药店之间恶性竞争,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有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后曾疑惑:“中国人难道这么爱生病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药店的 “泛滥”,更多是资本逐利下的畸形产物,而非真实需求的体现。
结语:药店扩张不应偏离民生本质
街头药店比饮品店还多,看似是市场繁荣的景象,实则是政策红利与资本狂欢共同催生的结果。不可否认,药店数量的增加,确实为居民购药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在突发疾病、急需用药时,家门口的药店能解燃眉之急。但我们更应警惕,药店作为民生行业,不能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
未来,药店行业的发展方向,不应是 “数量扩张”,而应是 “质量提升”。一方面,政策层面需进一步推动处方电子化外流、完善药店医保监管机制,让处方外流真正落地,为药店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药店自身需回归 “健康服务” 本质,通过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如配备执业药师、提供用药咨询)、优化药品结构,赢得消费者信任。
毕竟,开药店不是开奶茶店,它承载着守护公众健康的责任。只有摆脱资本的短期逐利思维,聚焦民生需求,药店才能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 “守门人”,而非街头随处可见却华而不实的 “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