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预制菜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起因是罗永浩吐槽西贝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回应,称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这场争论不仅关乎双方的声誉,更将预制菜产业的诸多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但同时也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某种程度上,预制菜真该好好谢谢罗永浩。
近年来,预制菜产业发展迅猛。预制菜产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餐饮行业标准化、满足消费者便捷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 4196 亿元,同比增长 21.3%,预计到 2026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诸多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此次争论的核心就是预制菜的定义与标准:罗永浩认为西贝菜品多为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强调 “预加工不是预制菜”,并称 “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这种争议恰恰印证了预制菜行业龙头企业味知香的观点 —— 预制菜市场空间大,但行业仍缺乏相应的标准制度。
今年 6 月,味知香董事长夏靖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预制菜行业的繁荣与挑战并存。目前行业面临标准不一、食品安全隐患、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也对预制菜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本次争议可以看出,标准化是预制菜产业破局的关键,只有统一标准、设立准入门槛,才能解决认知错位;而透明化则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当 “明示” 成为法定义务,消费者才能真正实现自主选择,同时倒逼企业提升品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风波,本质上是消费者对预制菜品质焦虑的一次集中爆发。预制菜要想真正赢得市场与消费者尊重,相关企业必须将品质打造成核心竞争力,从满足 “便捷果腹” 的基本需求,升级为消费者 “愿意主动选择” 的价值消费。
从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不难看出,标准、透明、品质仍是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
先说标准。虽然去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预制菜给出了官方定义,但在实际操作中,预制菜的标准仍然较为模糊。比如,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净菜等是否属于预制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导致了企业在生产和宣传时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消费者也难以判断自己购买的是否是真正的预制菜。
再说透明。在此次事件中,西贝声称自己没有预制菜,但消费者却发现其后厨存在大量冷冻食材包,这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事实上,很多餐饮企业在使用预制菜时,并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花高价购买了预制菜,自然会感到不满。因此,预制菜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做到信息透明,让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最后说品质。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其品质的不信任。预制菜在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营养流失、口感变差、食品安全等问题。如果预制菜企业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产品品质,即使标准再明确、信息再透明,消费者也不会买账。
此次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虽然给双方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为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借此机会,加快制定预制菜的统一标准,加强对预制菜产业的监管;希望预制菜企业能够以此为戒,提高产品品质,做到信息透明,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也希望消费者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预制菜,在享受其便捷的同时,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预制菜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标准、透明、品质这三大核心问题。而这,离不开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从这个角度看,预制菜真该好好谢谢罗永浩,是他让预制菜产业的问题暴露得更加彻底,也让我们看到了产业变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