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殡葬业龙头福寿园发布 2025 年中期业绩。这家长期以高利润著称的公司,一度被外界称作 “殡葬茅台”,却交出了自 2013 年港股上市以来的首份亏损报告。

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福寿园实现营收约 6.11 亿元,同比下降 44.5%,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额达 2.61 亿元,这一反转令外界意外。
公司业务涵盖墓地销售、殡仪服务等,从上海起步,已扩展至全国 40 多个城市,主要面向中高端客户群体。
凭借特殊行业的壁垒,叠加老龄化趋势加剧,殡葬行业长期被认为是一门赚钱的生意,福寿园更是其中的 “优等生”。2010 年至 2023 年,公司营收从 3.5 亿元一路攀升到了 26.28 亿元,利润翻数倍,最高时利润达到近 8 亿元。
但另一面,“天价墓地”、居民购买商品房存放骨灰盒等现象在近年来屡屡引发争议。近年来,多地出台墓地限价、限制经营性墓地占地面积等政策,整个殡葬行业开始调整,主攻高端市场的福寿园首当其冲。
墓穴单价接近腰斩
在福寿园的收入结构中,约八成来自墓园服务,其余来自殡仪服务等业务。过去几年,福寿园的高端墓穴价格一路攀升,2018 年至 2023 年,平均售价从 10.25 万元涨到了 11.95 万元,2024 年进一步升至 12.12 万元。
但在 2025 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中,墓地业务成了亏损的主要原因。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福寿园墓园服务收入约 4.77 亿元,同比下滑 47.35%,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降至 78% 左右。经营性墓穴作为主要产品,上半年销售了 6253 个,仅比去年同期减少 451 个,但总收入却缩水了约 4 亿元,降幅达到 51%,平均售价从 12 万元骤降至 6.3 万元,几乎腰斩。
福寿园在公告中解释称,公司为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消费行为和竞争格局,不得不下调产品均价,通过调整高、中附加值产品供给结构,增加中价位产品类别,叠加墓穴销售服务增值税等多因素,拉低了整体销售均价。
作为大本营,上海市场的表现尤其明显:上半年墓园及殡仪服务收入仅 2.4 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 54.2%。此外,河南、黑龙江等地跌幅也超过 50%。
这背后,与地方政策有一定关系。因土地资源稀缺、经济发展水平高等,上海的墓地价格普遍高于许多城市。事实上,直到 2023 年,福寿园的墓地售价仍在持续上升。由于早期土地多为划拨,成本极低,上海福寿园原始土地收购价仅 190 元 / 平方米,直到 2016 年,福寿园公开的墓地毛利率超过 80%。2024 年,福寿园遭遇上市以来的首次利润 “腰折”,归母净利润降至 3.73 亿元,同比下滑 52.8%,为今年的亏损埋下伏笔。
除了高价墓地销售受阻外,2025 年上半年,公司还确认了约 2.18 亿元的资产减值,涉及 4 个公墓项目的商誉和其他长期资产,也是造成业绩亏损的原因之一。福寿园高层在业绩会上解释,受宏观经济和增值税等影响,这些项目的运营效率和现金流预期在短期内未达原有评估水平,因此基于会计准则和谨慎性原则,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准备。
2025 年上半年,多家殡葬企业营收下滑甚至亏损。其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收益仅 1106 万元,同比下降 54%,由盈利转为亏损。此外,安贤园、中国生命集团等公司也在半年报中提示殡葬收入承压。
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行业分水岭。此外,受访的销售普遍提到,近几年客户购买力下降。相比之下,中低端市场受影响较小。受访墓地销售提到,低价客户的诉求很简单,只要便宜够用,比如壁墓只需 3000 元左右,一些生态葬价格更低,还能拿到政府补贴。
中高端墓位的需求并未消失,但政策调控给行业带来不确定性。近年来,殡葬行业监管不断收紧,各地纷纷开展殡葬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同时推广多种节地生态葬形式。
殡葬行业告别暴利时代?
福寿园的困境,是整个殡葬行业的缩影。
据民政部数据,2024 年,全国死亡人口约 1093 万,比上年增加约 53 万,同比增长约 5%,预计 2025 年将超过 1100 万。中国殡葬协会预测,2023 年至 2027 年,中国殡葬行业市场规模将以每年约 7.7% 的速度增长,到 2027 年有望达到 4369 亿元。
然而,殡葬行业却迎来了转型阵痛。
一方面,监管政策趋严。2024 年,国家监委部署开展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殡葬服务单位利用特殊地位和行业垄断,违规收费、强制服务等问题。今年 4 月,民政部公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 “经营性公墓的墓穴管理费一次性收取最长不得超过 20 年”“禁止炒买炒卖墓穴和骨灰格位” 等规定。
另一方面,消费观念变化。随着环保意识提升,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法逐渐被接受。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节地生态安葬率达 60.5%,较上年提高 1.5 个百分点。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生态葬法推广成效显著。此外,受经济环境影响,消费者对殡葬服务的价格敏感度提升,更加注重性价比。
面对挑战,殡葬企业纷纷探索转型。除了加大中低端产品供给,一些企业还尝试拓展生前契约、殡仪服务、数字化纪念等多元化业务。
生前契约是指消费者提前与殡葬服务机构签订合同,预定身后的殡葬服务,包括墓地选择、殡仪仪式等,目前在一线城市接受度逐渐提高。
数字化纪念则是利用 AI、虚拟现实等技术,为逝者打造虚拟纪念馆、数字人等,让后人可以跨越时空缅怀逝者。今年清明,福寿园推出 AI 数字人服务,用户上传逝者照片和 1 分钟语音,即可生成虚拟数字人,实现 “跨越时空对话”,不过,此类服务的市场反响还有待观察。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整,殡葬行业将逐渐告别 “暴利时代”,回归民生属性。企业需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对于消费者而言,未来选择殡葬服务有望更加透明、便捷、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