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湘:孵化 65 家机器人企业,大疆只是开始

在科技创业的广袤版图中,有一位低调却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 李泽湘。他宛如一位隐匿在幕后的传奇导演,操持着一场精彩纷呈的创业盛宴,大疆、云鲸、海柔创新等一众明星企业,皆为这场盛宴中熠熠生辉的主角。身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创始人,李泽湘以独特的 “创业流水线” 模式,深度参与孵化了至少 65 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其影响力深远,改变了行业格局。

打造创业乌托邦

李泽湘的选人标准,恰似一把独特的标尺,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校准。早期,他看重院校出身与专业成绩,力求选拔出学术根基扎实的苗子。但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愈发珍视那些对创业与创新满怀激情的人。在他眼中,热爱是创业的火种,能在艰难险阻中点燃希望之光;使命感则是持续前行的动力源泉,驱动创业者在荆棘中开辟道路。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Robocon,便是李泽湘寻觅千里马的关键赛场。这场比赛犹如一场严苛的试炼,要求参赛团队在资源匮乏、时间紧迫的绝境中,完成机器人的研发与竞技,全方位考验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学科交叉运用、动手实操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早在 2004 年,李泽湘便独具慧眼,将 Robocon 机器人竞赛引入港科大课堂,开设机器人比赛与设计课。大疆创始人汪滔,便是这堂课孕育出的璀璨之星,他带领港科大战队在 2004 年、2005 年的赛事中,斩获 Robocon 香港地区冠军和国际赛季军,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在李泽湘精心营造的创新基地中,他身兼教育者、创业者、投资人三重身份,为创业团队搭建起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以松山湖 XbotPark 机器人基地为例,其 “基地 + 基金 + 学院” 三位一体的模式,堪称创业生态的完美典范。在这里,创业团队不仅能获得研发场地这一物理空间的支持,犹如拥有了稳固的 “根据地”;还能借助供应链支持,打通从创意到产品的 “最后一公里”;更能得到天使投资,解决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 “燃眉之急”,形成了一个完整且高效的创业闭环。

共享工厂更是基地的一大创举。它犹如一座 “魔法工厂”,并非以订单为导向,而是专注于帮助创业者将脑海中的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背后对接的大疆等头部企业供应链资源,如同为初创团队注入了一剂 “强心针”,使其在产品落地过程中能够获得最优质的支持。同时,李泽湘营造的信任、包容氛围,让创业者们不再是孤独的 “夜行者”,他们在这里相互扶持、抱团取暖,共同追寻创业梦想。

在投资领域,李泽湘同样展现出非凡的前瞻性与耐心。2014 年,国内互联网创业热潮汹涌,但硬科技创业生态尚显稚嫩,资金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发展。李泽湘毅然成立清水湾一期创投,为松山湖的学生创业团队送去 “及时雨”。同年,XBOT PARK 基金应运而生,专注于机器人及智能硬件领域的早期投资。此后,Hong Kong X 等基金相继成立,这些基金始终坚守长期主义,将重心放在支持创业团队对产品的持续迭代上,与硬科技创业研发周期长、需精雕细琢的特性完美契合。

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突破

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这一关键领域,李泽湘布局深远,创办、参与孵化及投资的企业全面覆盖控制器、电机、减速器等细分板块,固高科技便是其中的佼佼者。1999 年,李泽湘与高秉强、吴宏共同创立固高科技,致力于攻克运动控制技术这一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核心难题。2000 年,固高科技成功开发出中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闭环运动控制器(GT 系列),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亚太地区在该领域的领军者。2023 年 8 月,固高科技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李泽湘担任董事长,通过香港固高间接持股 13.5%,见证了企业的辉煌时刻。

纳密智能的故事同样令人瞩目。创始人彭晓楠在年近 70 岁时,怀揣着对减速机研发的热忱,与李泽湘结识后南下创业。2019 年,在 XBOTPARK 基金的支持下,纳密智能专注于减速机开发,并成功制造出精密数控专用环面蜗轮蜗杆机床,为产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鹰腾信息聚焦于移动机器人视觉方案和控制技术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来自顶尖科研机构,成立之初便获得 XBOTPARK 基金数百万元投资,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本末科技则另辟蹊径,通过技术创新去掉减速器,提升了机器人的性能。其产品涵盖无减速器直驱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以及轮足机器人等本体,在市场上独树一帜。无穹创新专注三维空间智能感知与机器人技术研发,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墨现科技专注触觉传感器研发,其电子皮肤技术在机器人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C 端产品的创新征程

李泽湘深知,中国企业在 C 端产品创新上的短板,若继续聚焦 B 端,将难以摆脱为海外品牌代工的命运。因此,他力推 XbotPark 机器人基地的年轻人投身 C 端硬件产品创新,鼓励他们凭借无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打破常规。

云鲸智能便是这一理念的成功践行者。2015 年,创始人张峻彬带着创业梦想向李泽湘投递简历,随后加入松山湖 XbotPark 机器人基地。在李泽湘的悉心指导下,张峻彬历经多次项目尝试,最终确定了扫地机器人的方向。李泽湘不仅自掏腰包完成天使轮投资,还为其组建团队出谋划策。如今,云鲸智能已成为行业知名品牌,今年 4 月完成 1 亿美金融资,正式启动 Pre – IPO 轮融资,向资本市场迈进。

卧安机器人的发展同样引人注目。2015 年成立的卧安科技,在创业初期便展现出创新活力,其产品 Switch Box 在日本众筹平台大获成功。2017 年进入 XbotPark 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孵化后,发展势头更为强劲。成立至今,已累计完成 7 轮融资,估值大幅增长,今年 6 月递交招股书,冲击 “AI 具身家庭机器人第一股”。

未知星球的无弦吉他 LiberLive 则是创新产品的代表。创始人唐文轩在创业过程中历经波折,最终选择智能乐器方向。在融资受阻的困境下,XBOTPARK 基金坚定支持,使产品得以成功上市并爆火。去年,未知星球营收超 10 亿元,产品销量在全球无弦吉他市场排名第一。正浩创新、厨鲸科技、智橙动力等企业,也在各自领域推出了创新性的 C 端产品,如正浩创新的智能割草机器人、厨鲸科技的胶囊洗碗机、智橙动力的智能泳池清洁机器人等,丰富了 C 端市场的产品矩阵。

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深耕

在工业机器人赛道,李泽湘支持的企业同样成绩斐然。李群自动化由石金博在 2011 年创立,创业初期资金紧张,李泽湘以个人名义提供启动资金。2013 年,李群自动化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台驱控电一体并联机器人,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拥有全品类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如今,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今年 6 月完成 D 轮融资,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海柔创新创造了 “货箱到人” 的 ACR 仓储模式,颠覆了传统仓储机器人模式。创始人陈宇奇在创业初期便获得 XBOTPARK 基金种子轮投资,随后在松山湖创立海柔创新。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 3 亿美元,估值达 20 亿美元,成为行业内的明星企业。松灵机器人在移动底盘等领域技术领先,产品线丰富,还进军智能割草机市场并取得佳绩;松山智能专注于 3C 电子制造行业机器人自动化集成应用;魔仓机器人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创新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这些企业共同构建起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产业生态。

特种机器人的多点布局

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李泽湘孵化的企业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大疆作为全球无人机领域的王者,占据全球无人机 80% 的市场份额,其成就举世瞩目。逸动科技专注于船舶动力与水下机器人研发,从香港科技大学实验室起步,逐步发展壮大,产品涵盖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和水下无人机等。

道创智能、恩茁科技、沐秦智能等企业聚焦农业领域,分别在果蔬检测、育苗自动化、喷药施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灵遥机器人专注于复合翼垂直起降无人机研发,产品应用于测绘和林业领域;食铁兽科技推出模块化商用割草机器人,具备多种功能;羿光科技为家禽生产养殖领域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卓蚁科技和湃特纳机器人则分别在建筑搬运和地面施工智能化方面取得进展,为特种机器人的应用拓展了新领域。

医疗相关机器人的探索

在医疗相关机器人领域,李泽湘同样有所布局。奇诺动力聚焦外骨骼机器人,产品覆盖工业级、医用级及商用系列,可用于货物搬运、患者复建等场景;英汉思动力推出消费级动力外骨骼机器人设备,应用于老年助行、医院康复等场景,并将业务拓展至专业运动领域。

鹿仔科技专注于基础医学研究相关产品研发,推出多款智能化产品;边缘创智研究心理治疗量化辅助工具,其产品 “悦知 iJoy” 为患者提供量化治疗反馈;灵动动物利用 AI 技术处理动物医学影像,推出兽医医学影像电子图谱 Vetlas,为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技术与产品,为改善医疗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

孵化体系的迭代演进

李泽湘的孵化体系,犹如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历经二十余年的风雨洗礼,从香港科大 3126 实验室的一颗种子,逐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巨擘。1992 年,李泽湘放弃硅谷高薪,回国加入港科大,创办 3126 实验室,开启了培育 “能用科技创造新东西的人” 的征程。在这里,他带领学生研发出中国首个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并于 1999 年孵化出固高科技。截至目前,3126 实验室已培育出 50 余家科技企业,成为行业的摇篮。

2004 年,应深圳产业对工程师人才的需求,李泽湘推动哈工大深圳教改班的设立,为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走出了四十余家企业,如弓叶科技、速腾聚创等。2014 年,东莞市 “机器换人” 计划为李泽湘打造 XbotPark 机器人基地提供了契机。选址松山湖,凭借其毗邻深圳的供应链优势和东莞完备的制造业基础,XbotPark 已孵化 60 余家硬科技企业,15% 成长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存活率高达 80%,成为行业孵化的典范,并将模式复制到宁波、常州、重庆等多地。

2021 年成立的深圳科创学院,是李泽湘教育理念的集大成者。学院拥有多个研究中心,与顶尖高校、知名企业建立合作联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培养与实践机会。三年间,吸引近 900 所高校的 1.2 万人申请,孵化出 67 个创业项目,助力众多创业者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李泽湘以每个地方五年为周期的 “折腾”,不断推动着孵化体系的完善与拓展。

结语

李泽湘宛如一位辛勤的园丁,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园地里深耕二十余载,精心培育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创业森林。他的孵化体系,从底层技术研发的夯实,到多领域企业的孵化成长,再到人才的规模化输出,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硬科技发展的痛点上。他不仅证明了中国机器人产业能够通过创新的教育改革和资源整合实现自主创新,更留下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培育体系,为无数怀揣硬科技梦想的创业者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前行的底气。在他的引领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