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街边果切逐渐 “火热” 起来,很多人被其便捷性和相对实惠的价格所吸引,认为既便宜又美味。然而,这看似美好的街边果切,实则隐藏着诸多安全风险,很可能一口就会让你中招,导致肠胃不适、频繁跑厕所等问题。

霉变水果滥竽充数
在水果经营过程中,水果出现腐烂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一些商家出于成本考虑,面对烂了一点的水果,往往不舍得丢弃。于是,便有可能将烂的部分切掉,把看似完好的部分用来制作果切。
水果腐烂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冻伤或碰撞造成的局部组织损坏,这种情况下,切掉坏的地方后,剩余部分一般还能食用。但另一种由于贮藏不佳而出现的腐烂则需格外警惕。这类水果即便看起来只有一小部分损坏,实则整个水果都可能已被污染,即便削去变质部位,也不建议继续食用。
有机构曾对市场上烂了一点的水果样品,如常见的毛桃、苹果、葡萄等,进行微生物及真菌毒素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水果部分烂掉或长霉后,整个水果的微生物污染程度极高,其中包含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等。很多只是腐烂了一点的水果,其看似完好的部位菌落数也严重超标,污染程度不容小觑。
致病性大肠杆菌会引发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适宜条件下,会产生肠毒素破坏人体肠道,导致呕吐、腹泻;霉菌具有一定毒性,可能致使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真菌毒素危害巨大,像展青霉素可导致食用者食物中毒,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且具有致畸性和致癌性,黄曲霉毒素 B1 对人畜有强烈的致病性和致癌性,其对光、热较为稳定,常规烹调和加热方法难以将其分解。
由此可见,水果变质并非仅仅是表面现象,有害物质会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水果的各个部位。所以,对于变质水果,最佳的处理方式就是整个丢弃。而经过加工的街边果切,消费者很难分辨其中是否混入了变质水果,选购时务必慎重。
卫生情况堪忧
街边果切的卫生状况也令人担忧。首先,在切水果前,工作人员若不彻底清洁双手,又不佩戴一次性手套,手上大量的细菌就极易污染水果。更有甚者,有人在切水果时还会看手机,而手机表面普遍存在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食物被污染的风险。
其次,水果的处理方式也存在卫生隐患。有些水果虽不吃皮,但在削皮前也需先进行清洗。以哈密瓜为例,其瓜皮可能携带李斯特菌,人一旦感染,会出现呕吐、腹泻、发烧、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昏迷、休克和死亡。建议在食用哈密瓜前,用清洁的刷子在流动的清水下刷洗整个瓜皮表面,然后再切开食用,且切开后应尽快进食。
再者,刀具和砧板的卫生情况也至关重要。接触过果皮的刀具和砧板若不认真清洗,会滋生大量细菌。当再次用其切果肉时,极有可能造成交叉污染,果肉与细菌的接触面积越大,就越容易变质。倘若只是随便用抹布擦拭后就继续使用,那么将会 “隐藏” 更多细菌。
最后,工作人员在制作果切时若未佩戴一次性口罩,平时呼吸、说话产生的飞沫,不仅会增加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风险,还会污染食物。合理佩戴口罩能有效预防飞沫对食物的污染。
制作和存放时间不明
路边摊位上摆放的果切,消费者往往无从知晓其制作和存放时间。水果变质的程度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而加重,食用安全风险也会随之上升。并且,在相同环境下,已切开的水果相较于完整水果更容易滋生细菌和变质,因为果肉在切开的瞬间就已被细菌包围。
有研究对比了鲜切哈密瓜、蜜瓜、芒果、西瓜、火龙果、木瓜和菠萝在不同贮藏温度下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情况。结果发现,在 5℃贮藏条件下,鲜切水果中的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在 6 天内都没有显著变化;而在 25℃条件下贮藏时,这两种菌最多一天内数量就能翻 4 倍,放置时间越长,细菌数量越多。
由此可见,街边果切被细菌污染的概率不低,贮藏时间越久、温度越高,食物中毒风险也越高。街边果切虽然方便,但对于无证照的摊位,最好 “避而远之”,特别是孩子、老人、孕妇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要谨慎购买。如果实在想吃果切,可以寻找手续齐全、卫生条件合格且能现买现切的店铺,这样相对更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