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融资引爆创投圈:社保基金+阿里罕见联手押注”终极能源”
2025年8月,一则融资消息震动中国科技与创投界——成立仅4个月的诺瓦聚变宣布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创下国内核聚变领域早期融资纪录。投资方阵容堪称”顶配”:**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由君联资本管理)**领衔,君联资本、光速光合、高榕创投、华控基金、明势创投、临港科创投等一线机构齐聚,更有多家战略投资人隐身幕后。

据投资界独家披露,阿里巴巴作为未公开投资方之一低调入局,另有2-3家神秘资方同步跟进。值得注意的是,社保基金极少参与天使轮投资,此次出手不仅凸显国家级资本对前沿科技的长期看好,更释放出政策层面对核聚变商业化提速的强烈信号。
“这是中国核聚变创业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行业分析师指出,诺瓦聚变凭借**”科学家天团+颠覆性技术路线+商业化闭环”**的组合拳,正在改写全球能源创新的竞争格局。
65岁科学狂人再创业:从”聚变教父”到”中国版Helion”的野心
诺瓦聚变的灵魂人物,是现年65岁的核聚变领域泰斗级科学家——郭后扬。这位出生于河南固始的学者,学术履历堪称”地球最强核聚变履历表”:
- 1985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随后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师从中国磁约束聚变奠基人;
- 1993年获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能源及材料研究所博士学位,随即进入全球顶级核聚变研究机构——加拿大原子核聚变研究中心(AECL),主导FRC(场反位形)技术路径的早期实验;
- 1999年晋升为美国华盛顿大学首席研究科学家,担任TCS实验总负责人,其团队首次实现FRC等离子体持续稳定运行超100毫秒;
- 2008-2019年任职美国TAE公司(原Tri Alpha Energy),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队研发中性束注入系统,推动该公司成为全球首家实现2000万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的私营企业;
- 2019年响应国家”聚变强国”战略回国,先后出任新奥集团副总裁兼聚变CTO、能量奇点首席技术官,主导中国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研发。
“我花了30年时间证明一件事:核聚变不是科幻,而是即将到来的现实。”郭后扬在诺瓦聚变创立仪式上坦言,此前的职业生涯让他深刻意识到,“要实现聚变能源商业化,必须打破传统托卡马克装置的工程桎梏,用更激进的创新路线破局”。
颠覆性技术路线:FRC如何改写”人造太阳”游戏规则?
诺瓦聚变选择聚焦场反位形(FRC, Field-Reversed Configuration)技术路线,这一选择本身就充满颠覆性。
为什么押注FRC?
当前全球主流核聚变研究依赖托卡马克装置(如中国的EAST、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其通过环形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但存在三大痛点:
- 体积庞大:ITER装置直径达28米,建造成本超200亿欧元;
- 能量损耗高:需持续输入巨大电能维持磁场,聚变能量增益Q值(输出/输入)长期低于1;
- 商业化瓶颈:模块化难度大,难以实现分布式能源供给。
而FRC技术另辟蹊径——通过高速等离子体射流碰撞形成自稳定的环形容器,利用磁场反转效应实现等离子体自我约束。其核心优势在于:
✅ 结构紧凑:装置体积仅为托卡马克的1/10,单模块功率可达50兆瓦(足够供应数万家庭);
✅ 低成本:减少超导磁体用量,工程造价降低60%以上;
✅ 快速迭代:模块化设计支持规模化复制,加速商业化落地。
“我们的目标是在2035年前建成全球首个小型模块化聚变电站,让核聚变像太阳能板一样走进工业园区。”郭后扬透露,诺瓦聚变已申请27项核心专利,覆盖等离子体控制算法、高温材料涂层等关键技术。
三步走战略直指2035:从1亿度点火到50兆瓦供电
诺瓦聚变制定了清晰的商业化路线图:
短期目标(2026年前):1亿度离子温度验证
- 攻克FRC等离子体持续稳定运行300毫秒的技术难关;
- 实现1亿摄氏度超高温度(相当于太阳核心温度的7倍),完成第一代实验装置”Nova-1″建造。
中期目标(2030年前):聚变能量增益Q>1
- 建成10兆瓦级实验堆,通过氘-氚反应实现净能量输出(即聚变产生的能量超过输入能量);
- 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联合研发AI驱动的等离子体实时调控系统,将实验周期缩短70%。
长期目标(2035年前):50兆瓦电站商业化
- 部署首批小型模块化聚变电站,单站年发电量相当于30万吨标准煤;
- 推动与国家电网、三大运营商合作,优先服务于长三角、粤港澳等高耗能区域。
“到2035年,全球能源结构中核聚变占比有望突破15%,而中国必须占据主导权。”郭后扬算了一笔账:若每座电站覆盖10万家庭,中国仅需建设1000座即可满足1亿人口的零碳用电需求。
全球竞赛加速:中美欧谁将率先点燃”商业聚变之火”?
诺瓦聚变的崛起,恰逢全球核聚变产业爆发前夜。
国际玩家动态
- 美国Helion Energy:2025年7月启动全球首座商用聚变电站建设,计划2028年为微软数据中心供电,最新估值54亿美元;
- 英国Tokamak Energy:采用球形托卡马克技术,获谷歌风投注资,目标2030年并网;
- 日本JT-60SA:国际合作项目,2025年实现等离子体电流500万安培,创亚洲纪录。
中国”聚变力量”
-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EAST装置2025年实现403秒高约束模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 能量奇点:2024年完成超导磁体突破,经天磁体磁场强度达21特斯拉;
- 中国环流三号:3月实现1亿摄氏度电子温度与离子温度双突破,进入燃烧实验阶段。
“这场竞赛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生态系统的较量。”行业专家指出,诺瓦聚变的独特优势在于**”科学家+企业家+国家队”的铁三角模式**——郭后扬负责技术攻坚,君联资本等机构提供产业化资源,而社保基金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则确保了长期稳定性。
AI赋能聚变革命:阿里巴巴的隐藏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的低调入局引发诸多猜测。有业内人士分析,除了财务回报,阿里更看重核聚变与AI的协同效应:
- 算力需求:核聚变实验产生海量数据(单次等离子体放电产生1TB级观测信息),需要AI模型进行实时分析;
- 优化控制:深度学习算法可预测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将能量损失降低40%;
- 能源应用:未来聚变电站或为阿里云数据中心提供零碳电力,支撑大模型训练。
“可控核聚变是人类文明的终极考题,而AI是解题的关键工具。”郭后扬透露,诺瓦聚变已与阿里达摩院达成初步合作,共同开发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等离子体模拟系统。
当”太阳”照进现实,中国能否领跑下一个百年能源革命?
从苏联托卡马克装置的诞生到ITER的世纪工程,人类追逐”人造太阳”的梦想已跨越70年。如今,随着诺瓦聚变等中国企业的崛起,这场竞赛正进入最关键的冲刺阶段。
正如郭后扬所言:”当社会真正需要核聚变时,它就会准备好——而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那个临界点。” 在5亿元天使轮融资的助力下,这家年轻的中国公司能否改写全球能源版图?答案或许就藏在2035年的那座小型模块化聚变电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