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岁的大热,肠癌晚期,谈及病情时却说:“其实在得知我得了癌症之后,我真的真的很开心。”
确诊前,她的人生黯淡无光,如同困在牢笼里,没有娱乐,没有自由,只有停不下来的学习和摆脱不掉的压力。

是这场病,让她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活一次:她办理了休学,体验一个人出远门、租房、找工作、上班;她还尝试了染发、化妆、交各形各色的朋友,去各种各样的局,直视曾经不敢直视的眼睛。
补上了这些人生 “第一次”,她才第一次觉得活出了自我。
大热说:“有时候,我觉得这场疾病是老天爷给我的一个信号,他也不希望我再继续从前的生活。”
看完心酸不已。一个孩子,直到患上癌症才得以 “解放”;直到生命进入倒计时,才得以主宰自我。这不只是大热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敲在所有父母心头上的一记警钟。
有句话说,孩子的不幸,都可以在他的家庭里找到答案。大热的病根,也是有迹可循的。
大热的妈妈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子,也是一个内心刚强的人。可因为贫穷,她初中就辍学了,被迫早早嫁人生子。
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妈妈从小就对她期待极高,控制极严。她没有时间玩乐、交朋友,也不被允许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做不完的作业,学不完的习题。
这使得她常年形单影只,在班级里就是类似 “气泡” 的存在,透明,无人在意。
她说:“我感觉那时候自己总是呆呆的,除了达到妈妈的期望之外,没有什么渴望,就像提线木偶一样。”
可她并非天赋型学生,即使很努力,也常常难以达到妈妈的要求,挨打便成了日常:“妈妈从不打大腿、屁股这些肉多、不怎么疼的地方,而是哪里疼打哪里,比如打头,扇耳光,拿笔戳手。”
家暴严重到,有段时间她听见妈妈的声音,就会不由自主想下跪。
为了逃脱妈妈的掌控,也为了不再挨打,高中时,她选择半军事化管理的住宿学校。身体虽离开,精神却仍笼罩在妈妈的阴影下。
高中三年她学得很辛苦,每天晚上十点半才下自习,吃饭都是跑着来回,哪怕课间十分钟也在学习。
那段时间,她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大块头皮都露了出来,还一度失眠、便秘。即便如此,她仍压榨着休息和吃饭时间,她一天只吃一两顿饭,最常吃的是炒饭泡汤:因为没有人吃不用排队,可以节约时间。
可好不容易考了 580 多分,以为能报考自己喜欢的艺术类专业,以为终于能找回人生主动权时,妈妈却再次强势地要求她学医。18 岁的她,连抗议的勇气都没有,只能偷偷躲在房间崩溃了一整夜。
长期被高期待、被控制、被毒打,却没有宣泄的出口,只能把情绪压进身体 —— 病根就这样埋下了。
故事说到这里,并不是说要指责或抨击大热的母亲,而是想通过这场悲剧,去警示我们的家庭教育。
别用脐带拴住孩子
台剧《妈妈的遥控器》中,妈妈有一个可以遥控儿子小伟人生的遥控器。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妈妈都要小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小伟怕被骂偷改了成绩单,妈妈就让他在那一天无限循环,直到他修正想改成绩单的错误想法;小伟成绩不好,妈妈就一键返回,让他同一节课重复补 10 次,直到他学会为止。小伟早恋,妈妈不满意,就 “一键还原” 这段感情。
就像噩梦一样,小伟的生活总是无限次地循环在妈妈想要的人生中。他崩溃,他愤怒,只能绝望地放弃生命,以摆脱妈妈的掌控。
而这部剧的海报更发人深省。一条脐带把胎儿和母亲紧紧相连,胎儿的双手被上了锁,即使脐带以后被剪断,他也无法获得自由。胎儿大脑的部分,是母亲侧脸的剪影,既是亲吻也是侵蚀。“被吃掉的大脑”,似乎预示着,他的身体和思想都属于母亲,由不得他自己支配。
这就是被控制的人生,哪怕看上去再完美,也是千疮百孔,华丽之下,是精神的枯萎与挣扎。
其实,比起一时的成绩与分数,比起被规划好的人生道路,父母更应该认识到:孩子是一个需要喘息的、有自己意愿和想法的活人。孩子有他自己的路和远方。真正爱孩子,就应该守望孩子成为自己国土的国王,在自我的疆土上耕耘播种,让生命的枝丫自由生长。
别用 “厚望” 压垮孩子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一个案例:从小到大,男孩都是 “别人家的孩子”,大学时却因为抑郁不得不休学治疗。摧毁他的是妈妈的过高期待。
男孩 5 岁学播音主持,不敢上台,妈妈就用期待的眼神鼓励他;男孩表现不好,妈妈就目光坚定地告诉他,下次一定可以更好,这世界上没有他做不到的事。平时,她还经常摘录名人传记、类似谷爱凌的社会新闻等,激励儿子要努力成为他们。
直到儿子被确诊重度抑郁,妈妈仍在期待:“告诉妈妈,这一切都是意外,你一定可以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 话还没有说完,男孩就失控地抓起妈妈的手往自己的脸上打,“求求你打我,使劲打,打死我”。
咨询师解释:过度的期待,其实是一种精神施虐,它裹着 “为你好” 的温情外衣,带着 “可怜天下父母心” 的情感绑架,将鲜活的生命异化成实现父母意愿的工具。
是啊,爱是如其所是的接纳,不满才会滋生期待。每一份高期待,都是一份负担;每一句 “你应该”,都在对孩子说:“你现在,还不够好。” 却忘了,孩子不是许愿树,不会因父母的渴望就结出 “完美果实”。他更像一株需要耐心浇灌的花:需要被看见、理解、接纳、等待,终有一天,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绽放。
别口口声声是爱,却面目狰狞
大热曾说过一段让人心碎的话:“每次听到童年两个字,我想起来的都是妈妈愤怒的脸和身上的疼痛。”“我相信 5 岁的我一定很羡慕现在的我,因为她一定没见过这么温柔的妈妈。”
直到确诊癌症后,她才第一次感受到:妈妈可以轻声说话,耐心包容她的错误,细心照顾、体贴她。只是,生命快到尽头时才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心,未免太晚了。
可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重蹈大热母亲的覆辙呢?孩子写作业磨蹭,就扯着嗓子吼;考试但凡退步,就动辄打骂;打碎一个杯子,指责声比碎玻璃更刺耳。三分脾气,七分伤害。若一个家处处充满指责和打骂,那无异于精神病院。
很喜欢一个江苏妈妈的做法。上小学的儿子,有一道题怎么想都不会。坐在一旁的妈妈,没有催促,没有愤怒,只是静静陪伴。等到孩子终于正确完成,母亲立马开心称赞:“太好了,这道题,你做了 13 遍,第 14 遍终于做对了!” 刹那间,孩子开怀大笑。
如网友所说:妈妈但凡骂孩子一句,孩子都不可能多做一遍,更别说 14 遍了。是啊,积极心理学早就告诉我们:“人只有感觉更好,才能做得更好。” 教育的真谛,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被爱包围,而不是把垃圾桶的情绪倒给孩子。被温柔接住的孩子,才能把挫折踩成垫脚石,在风雨里也敢仰头看太阳。
别等悲剧发生,才听到孩子的 “哭声”
最后,分享一个真实故事。一天中午,上高一的女儿突然打电话给妈妈,说想请半天假去透透气。妈妈没多问,骑着电瓶车带她去了附近的公园。母女俩绕着湖边骑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夕阳把水面染成金色。回家的路上,妈妈又在小吃街买了奶茶和炸鸡。
自始至终,妈妈没有多问她怎么了,但妈妈知道,孩子吃得下东西,就已经开导好了。
后来女儿上了大学,有次聊天时告诉她:“我真的很幸运有你这样的妈妈,我说不想上晚自习或者不想学习的时候,你从不骂我,而是想办法让我释放。有很多次都感觉自己撑不下去了,但是妈妈你又救活了我,让我充满了力量。”
在这个 “教育内卷” 的时代,孩子背着高压力,父母扛着高焦虑,真的很容易让教育陷入误区,进而伤了孩子。
所以,到底怎样做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答案就藏在我们童年最渴望的温柔里:去做你小时候,需要的那个大人。
站在孩子的角度,你就会明白:他们要的不是荣耀加身的光环,也不是绝对正确的人生地图。他们需要的,只是被看见,被理解,被允许失败,被无条件地爱着。是哪怕不优秀,也能被父母当作一个普通的、值得爱的孩子。哪怕考砸了,闯祸了,也能得到一个拥抱,而不是看到失望的眼神。
足够多的爱、尊重与接纳,这便足够支撑孩子一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