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智驾时代的里程碑
2025年7月7日,比亚迪官方宣布,搭载“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保有量已突破100万台,标志着其智能驾驶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与此同时,比亚迪即将推送“史上最大规模”的智驾OTA升级,尽管具体细节尚未公布,但这一动作无疑将推动其智能驾驶功能迈向新高度。从全系车型标配高阶智驾,到月销23万辆智驾车型的市场表现,比亚迪正以技术迭代和用户规模的双重优势,加速智能驾驶的普及。

一、百万车主背后的技术底气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自推出以来,凭借高性价比和全场景覆盖能力,迅速成为市场主流。其技术亮点包括:
- 全价位段覆盖:从10万元以下的海鸥到20万元以上的汉、唐,21款车型均搭载高阶智驾功能,打破“智能驾驶=高端车”的固有认知。
- 数据驱动进化:截至5月底,智驾车累计销量超71万辆,每天生成4400万公里行驶数据,为算法优化提供海量真实场景支持。
- 市场验证:5月智驾车型销量达23.1万辆,国内市占率79%,证明用户对比亚迪智驾技术的认可。
此次OTA升级的对象正是这百万台已落地车辆,规模远超以往,凸显比亚迪对用户体验和技术迭代的重视。
二、OTA升级: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
尽管比亚迪尚未公布具体升级内容,但结合行业趋势和技术积累,本次更新可能聚焦以下方向:
1. 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的全面开放
- 现状:比亚迪当前的高阶智驾已支持高速NOA和部分城市路况,但复杂城市环境仍需人工接管。
- 预期升级:通过算法优化和地图数据更新,扩大城市NOA覆盖范围,提升红绿灯识别、无保护左转等场景的稳定性。
2. 智能交互与场景化功能增强
- 语音控制:优化对智驾状态的实时反馈,例如通过语音提示变道、避障等操作意图。
- 泊车升级:提升自动泊车的速度和精度,支持更多复杂车位(如斜列式、窄车位)。
3. 安全冗余与极端场景应对
- 突发情况处理:优化对加塞车辆、行人横穿等场景的反应逻辑,降低急刹概率。
- 系统容错:增强传感器融合能力,在雷达或摄像头部分失效时仍能保障基础智驾功能。
4. 个性化驾驶风格适配
- 用户习惯学习:根据车主的加速、跟车偏好调整智驾策略,提供“温和”或“激进”模式选择。
三、全系智驾战略:重新定义行业标杆
今年2月,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宣布“全系车型标配高阶智驾”,这一决策背后是技术自信与市场策略的双重考量:
- 成本控制:通过规模化采购和自研芯片(如璇玑架构),比亚迪将智驾硬件成本压缩至万元以内,甚至下探至5万元车型。
- 用户教育:让智能驾驶从“尝鲜科技”变为“基础功能”,加速用户习惯培养,反哺数据闭环。
对比特斯拉FSD的高昂订阅费和国内新势力的选配模式,比亚迪的“标配策略”更符合大众市场需求,也为OTA升级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
四、挑战与未来:数据安全与法规博弈
尽管前景广阔,比亚迪仍需应对两大挑战:
- 数据合规:海量行驶数据的存储与处理需符合国家法规,避免隐私争议。
- 技术可靠性:大规模OTA可能引发短期故障风险,需通过分批推送和灰度测试降低影响。
未来,比亚迪计划通过“璇玑AI大模型”实现端到端智驾,进一步减少对高精地图的依赖,向“无图化”时代迈进。
结语:智驾普惠时代的加速器
比亚迪此次OTA升级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迭代,更是对智能驾驶“全民化”的又一次推动。从百万车主的规模效应到全系标配的战略布局,比亚迪正以“技术+市场”双轮驱动,重塑行业格局。随着OTA的落地,用户将直观感受到“天神之眼”的进化,而比亚迪也有望在下一轮智能驾驶竞争中抢占先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