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国内新能源汽车赛道再迎新玩家。据雷峰网独家爆料,一家名为”星空计划”的造车新势力已于上海启动工厂建设,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竣工,2027年正式投产首款高端新能源SUV。这家成立仅半年的企业背后隐现华东硬件巨头身影,且可能通过”借资质”模式破局生产许可难题,首款车型更剑指海外市场。

一、新势力入局:星空计划上海建厂,2027年量产
公开资料显示,”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1月,最终受益人为华东某知名硬件公司创始人,其通过关联企业间接持有星空计划80%股权。尽管公司成立时间较短,但动作迅猛——今年3月,上海临港新片区公示的控规调整文件中,”星空项目”赫然在列,用地规模达41.44万平方米,工厂选址紧邻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与宁德时代生产基地,区位优势显著。
据知情人士透露,星空计划团队目前位于苏州,但下半年将整体迁至上海,加速推进工厂建设。按照规划,工厂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竣工,首款车型定位高端新能源SUV,不过截至今年一季度,该车仍处于造型设计DEMO阶段,量产进度条尚未过半。
二、破局生产资质:借力上汽还是另辟蹊径?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监管趋严,新入局者获取独立生产资质的难度陡增。此前,小米汽车通过收购宝沃资质曲线入场,而威马等企业则因资质问题折戟。星空计划同样面临这一挑战,但消息称其可能采取”借资质”模式——即与上汽集团合作,在自有工厂生产车辆,以规避资质审批壁垒。
这一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公开信息显示,星空计划工厂所在地块与上汽旗下部分产业园区距离较近,且上汽作为国内头部车企,具备成熟的资质资源与供应链体系。若合作达成,星空计划可大幅缩短量产周期,降低合规风险。不过,双方均未对此置评。
三、差异化竞争:首车直指海外市场
与多数新势力”先国内后海外”的策略不同,星空计划明确将首款车型定位于海外市场。这一布局背后或有三重考量:
- 规避内卷: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价格战频发,新品牌生存压力巨大;
- 政策红利:欧洲、东南亚等地对新能源车需求旺盛,且部分国家提供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
- 技术验证:海外市场的高标准要求可反向提升产品力,为后续回国销售铺路。
星空计划的这一路径与蔚来、爱驰等早期出海的新势力相似,但能否在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环伺的国际市场中突围,仍需观察其技术储备与渠道建设能力。
四、行业观察:新势力”生死时速”再现
星空计划的入场,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两大趋势:
- 门槛升级:从资金、技术到资质,行业准入门槛持续提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玩家将被淘汰;
- 全球化竞赛:国内市场的饱和倒逼企业加速出海,但需直面国际巨头的品牌与渠道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星空计划背后依托的硬件公司可能为其提供供应链协同优势。若能将硬件领域的成本控制能力移植到汽车制造,或可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然而,从设计DEMO到量产交付仅有两年窗口期,其研发与生产节奏需高度紧凑,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错过市场红利期。
【结语】
星空计划的崛起,既是资本与产业资源向新能源赛道持续涌入的缩影,也预示着行业洗牌期的到来。在特斯拉FSD入华、比亚迪全球扩张的夹击下,这家新势力能否凭借”海外优先”战略杀出重围?2027年的市场答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