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记忆中,“世纪婴儿” 曾是时代的特殊印记,承载着无数美好的期许。然而,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打破了这份美好 ——3 月 24 日,“世纪婴儿” 千千离世的噩耗传来,让无数人深感惋惜与震惊。据千千母亲岳女士透露,这场悲剧的发生令人猝不及防。3 月初,千千便出现了发烧和腹疼的症状,或许是不愿麻烦朋友,她硬是咬牙坚持了 5 天。直到 3 月 8 日,她独自坐车回到长治老家,当晚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本以为能得到及时救治,可就在 3 月 9 日凌晨,千千突然陷入昏迷。尽管医院竭尽全力抢救,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医院给出的死因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这个看似遥远却又时刻威胁着生命健康的 “隐形杀手”,究竟是如何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夺走千千的生命?好好的年轻人为何会突发心源性猝死?事实上,心源性猝死并非完全毫无征兆,它往往在发作前会释放出一些 “危险信号”,只是这些信号常常被人们忽视。了解这些征兆,对于预防悲剧的发生至关重要。
心源性猝死的第一大征兆便是不明原因的胸痛。这种疼痛不同于普通的肌肉酸痛,它可能表现为胸部压榨性疼痛、闷痛或刺痛,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有时,疼痛还会放射至手臂、颈部、背部等部位。很多人会将这种胸痛误认为是过度劳累或压力过大导致的身体不适,从而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就像千千,如果在身体出现不适时,能对这种胸痛引起重视,或许就能更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频繁的心悸也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预警信号之一。心悸表现为心脏跳动异常,可能是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偶尔的心悸可能是由于情绪激动、运动或饮用刺激性饮料引起,但如果心悸频繁发作,且没有明显的诱因,就需要格外警惕。它可能是心脏电活动异常的表现,长期发展下去,极易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
呼吸困难同样不可小觑。正常情况下,人们在剧烈运动后会出现短暂的呼吸困难,但如果在休息状态下,甚至在安静睡眠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喘息等症状,或者感觉呼吸费力、胸闷,就可能是心脏功能受损的表现。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会导致肺部淤血,从而引发呼吸困难。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意味着心脏的问题已经较为严重,必须及时就医检查。
不明原因的头晕和黑矇也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征兆。当心脏无法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血液时,就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的症状。轻者可能只是短暂的眩晕,重者甚至会突然晕倒。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在体位发生变化,如从蹲位突然站起时更为明显,一定要及时排查心脏方面的疾病。
此外,极度疲劳也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提示。这里所说的疲劳并非普通的劳累后困倦,而是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仍然感觉身体极度疲惫、乏力,精神萎靡不振。这种持续性的疲劳感可能是心脏功能下降,导致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的表现。很多年轻人仗着自己年轻,对这种疲劳感不以为意,继续透支身体,最终酿成悲剧。
还有一些人在猝死前会出现出汗异常的情况。并非因为运动或炎热天气,却突然大量出汗,尤其是出冷汗,同时还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等症状。这可能是心脏疾病发作前,身体的应激反应,预示着心脏的正常功能已经受到严重影响。
部分患者在猝死前还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千千在发病初期出现的腹疼症状,很可能就是心源性猝死的早期表现之一。很多人会将这些症状与胃肠道疾病混淆,自行服用药物缓解,从而延误了病情。
最后,睡眠障碍也可能与心源性猝死有关。长期失眠、多梦、易惊醒,或者睡眠过程中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是心脏功能异常的间接反映。睡眠质量差会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呢?首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其次,要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心脏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要密切关注心脏健康,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并积极治疗。此外,学会管理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因为情绪波动过大也会对心脏造成损害。
“世纪婴儿” 千千的离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心源性猝死并非只发生在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年轻人同样不能掉以轻心。了解心源性猝死的 8 大征兆,重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异常信号,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猝死风险,守护生命的健康与安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关爱自己和身边人的心脏健康,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