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作为生命之源,在我们的身体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不仅是构成人体成分的重要物质,更是保障身体健康、维持正常身体活动和认知能力的基础。在炎热的天气里,及时补水更是重中之重。但在日常生活中,关于饮用水的选择,大家往往有着不同的偏好。有人习惯长期自己烧水喝,而另一些人则因对自来水水质存疑,转而选择桶装水。那么,长期自己烧水喝的人和经常买桶装水喝的人,究竟谁的选择更健康呢?

长期喝桶装水,面临怎样的健康风险?
2024 年 1 月,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布了一项令人警醒的研究成果:每升瓶(桶)装水中,平均大约含有 24 万个可被检测出的塑料微粒。研究人员借助全新的显光学成像技术,首次观测到瓶(桶)装水中存在 “纳米级塑料”,这些塑料颗粒的直径小于 1 微米。别小瞧这些微小的颗粒,它们的危害可不容小觑。它们能够通过我们的肠道或肺部细胞,悄无声息地进入血液,进而抵达心脏和大脑。对于孕妇而言,情况更为严峻,这些纳米塑料甚至可以穿过胎盘,最终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瓶装水瓶子遭受挤压或者处于高温环境时,塑料颗粒很容易随着碎片脱落进入水中。而且,在反复开关瓶盖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塑料颗粒趁机混入水中。也许有人会问,自来水中是不是就没有这种问题了?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有研究对来自全球 14 个国家的 159 份自来水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 129 份样本中都含有纳米塑料 / 微塑料,检出比例高达 81.1%。
微塑料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虽然目前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尚未完全明确,还有待科学家们进行更多深入的探索,但已有证据表明,这些被摄入体内的微塑料已经展现出一些不良影响。它们会干扰人体对微量营养素的吸收,导致我们无法充分获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还会增加肠道不适症状,诸如腹泻、直肠出血和腹部绞痛等,让我们的肠胃饱受折磨;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微粒还可能会刺破和摩擦器官壁,从而诱发炎症,长期下去,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微塑料几乎无处不在。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由于所处的海洋环境受到塑料污染,其体内也很可能存在微塑料。当我们食用这些海洋生物时,微塑料便会随之进入我们的体内。或许很多人觉得,微塑料毕竟属于异物,即使吃进身体里,也会像其他无法消化的物质一样,从粪便中排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吃下去的微塑料确实有一部分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会残留在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组织中,日积月累,给健康埋下隐患。
怎么减少微塑料摄入?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感到担忧,难道我们就无法避免微塑料的摄入了吗?其实不然,有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把水烧开后再喝。这样做能够最大化地减少微塑料进入人体,从而降低其对身体的伤害。此外,建议大家在水烧开后,多让其沉淀一段时间,并使用过滤装置,进一步提升水质。
此前,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针对全球不同的水质和饮水习惯,对六大洲共 67 个地区的成人和儿童饮用开水和自来水时摄入的微塑料量进行了比较。结果令人惊讶,每天通过烧开水摄入的微塑料量比通过自来水摄入的微塑料量少 2 – 5 倍。该研究还发现,把硬水烧开,再经过简单过滤,就能够除去水中 80% 以上的纳米塑料 / 微塑料。而且,在烧水过程中,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水中微塑料的去除率也会逐渐增加;水的硬度越高,对水中微塑料的去除效果就越好。这是因为烧水过程中,微塑料会与碳酸钙结合后沉淀下来,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减少微塑料摄入,除了将水烧开再喝,我们还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做好以下这些事:
- 少吃外卖:大多数外卖采用塑料盒或者塑料袋盛装食物,而这些塑料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很可能会释放出微塑料,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知不觉摄入更多的微塑料。此外,也别把塑料袋装的麻辣烫、米线等食物直接套在碗上吃,高温会促使微塑料更多地溶解在食物中。收到外卖后,应当尽快将食物倒入自己的餐具中。同时,尽量少吃塑料包装的食品,减少微塑料的潜在来源。
- 少用塑料吸管:温度较高的饮品或食物,如热咖啡、热奶茶等,会使微塑料释放得更多。很多人习惯用塑料吸管来喝这些饮品,这无疑增加了微塑料的摄入风险。而且,有些人还有咬吸管的习惯,塑料吸管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更多微塑料,进一步危害我们的健康。
- 少吃塑料包装的加工食品:加工食品通常经过层层塑料包装,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微塑料污染的风险较高。此外,罐装食品内部一般都涂有双酚 A,在一定条件下,微塑料也难免会降解在食物里。因此,为了减少微塑料摄入,我们应尽量少吃这类食品,多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
- 不吃海鲜内脏:微塑料能够进入一些海洋生物的体内,从而污染鱼类和贝类食物。英国赫尔大学赫尔约克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 2014 至 2020 年间超过 50 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亚洲沿海的软体动物微塑料污染最为严重,微塑料广泛存在于海洋动物的肠道、肝脏等各个部位中,其中贻贝、牡蛎和扇贝的微塑料含量最高。所以,我们在食用海产品时,尽量不要生吃,一定要做熟,并且在食用时别忘了去除其胃肠、内脏和鳃,以降低微塑料的摄入。
综上所述,从减少微塑料摄入的角度来看,长期自己烧水喝相较于长期喝桶装水,是更为健康的选择。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全方位减少微塑料对我们身体的潜在危害,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